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链格孢属蔬菜病害病原鉴定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1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第10-11页 |
1.2 链格孢属真菌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形态学方法鉴定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蔬菜上链格孢属病原菌形态学初步鉴定 | 第17-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第17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病原菌分离 | 第17-18页 |
2.2.2 病原菌纯化 | 第18页 |
2.2.3 菌株保存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8页 |
2.3.1 病原菌分离及初步鉴定结果 | 第18-27页 |
2.3.2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链格孢属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验证 | 第28-4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9-32页 |
3.1.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验材料 | 第29-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3.2.1 产孢标准培养 | 第32页 |
3.2.2 诱导产孢 | 第32页 |
3.2.3 培养产孢表型 | 第32页 |
3.2.4 致病性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3.2.5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33-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3.1 产孢表型形态学鉴定方法优化结果 | 第36-37页 |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验证结果 | 第37-39页 |
3.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蔬菜链格孢属新记录寄主病害及部分重要蔬菜病害的病原鉴定 | 第40-74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病害调查和病原菌分离纯化 | 第40页 |
4.1.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40页 |
4.1.3 分离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40-41页 |
4.1.4 多基因序列分析病原菌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74页 |
4.2.1 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 | 第42-52页 |
4.2.2 生菜链格孢根腐病病原鉴定 | 第52-62页 |
4.2.3 秋葵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 | 第62-68页 |
4.2.4 西兰花黑斑病病原鉴定 | 第68-70页 |
4.2.5 白菜黑斑病病原鉴定 | 第70-73页 |
4.2.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8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1.1 链格孢属蔬菜病害调查及初步鉴定 | 第74页 |
5.1.2 优化了链格孢属产孢表型培养观察方法 | 第74页 |
5.1.3 验证了适用于链格孢属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基因 | 第74-75页 |
5.1.4 鉴定我国蔬菜新记录寄主病害三种 | 第75页 |
5.2 讨论 | 第75-78页 |
5.2.1 链格孢属真菌形态学分类方法仍需完善 | 第75-76页 |
5.2.2 多基因序列分析与形态学分类相结合是鉴定链格孢属真菌的趋势 | 第76页 |
5.2.3 由链格孢属引起的蔬菜病害在种水平上分类较复杂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一 | 第84-88页 |
附录二 | 第8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