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塔斜拉桥箱梁空间效应分析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矮塔斜拉桥的出现及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15-22页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矮塔斜拉桥的发展 | 第16-20页 |
1.2.3 国内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1.3 矮塔斜拉桥的整体布置和体系分类 | 第22-24页 |
1.3.1 矮塔斜拉桥的整体布置 | 第22-24页 |
1.3.2 矮塔斜拉桥的体系分类 | 第24页 |
1.4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1.4.1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1.4.2 矮塔斜拉桥的受力特性 | 第2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6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0号块构造及完整验算应力 | 第29-35页 |
2.1 0号块构造 | 第29-31页 |
2.2 完整验算应力 | 第31-34页 |
2.2.1 现有规范计算方法及相应的验算应力 | 第31-32页 |
2.2.2 完整的验算应力 | 第32-33页 |
2.2.3 实用精细化模型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颖河大桥主梁的整体受力分析 | 第35-56页 |
3.1 颖河大桥工程概况 | 第35-38页 |
3.1.1 结构概况 | 第35-37页 |
3.1.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37页 |
3.1.3 主桥施工概况 | 第37-38页 |
3.2 全桥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3.2.1 结构材料 | 第38页 |
3.2.2 荷载取值 | 第38-39页 |
3.2.3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39页 |
3.2.4 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3.3 颖河大桥静力分析结果 | 第40-55页 |
3.3.1 最大双悬臂状态计算结果 | 第40-46页 |
3.3.2 成桥状态计算结果 | 第46-53页 |
3.3.3 0号块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颖河大桥施工阶段0号块局部应力分析 | 第56-74页 |
4.1 零号块介绍 | 第56-57页 |
4.2 计算范围确定 | 第57页 |
4.3 实体模型 | 第57-58页 |
4.4 计算荷载的处理 | 第58-63页 |
4.5 边界条件 | 第63-64页 |
4.6 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4.6.1 最大悬臂阶段应力分析 | 第64-66页 |
4.6.2 成桥阶段应力分析 | 第66-68页 |
4.7 成桥阶段应力变化分析 | 第68-73页 |
4.7.1 成桥阶段纵向应力分析 | 第68-71页 |
4.7.2 成桥阶段横向应力分析 | 第71-7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主梁完整应力验算 | 第74-86页 |
5.1 完整应力抗裂验算 | 第74-75页 |
5.2 实体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5.3 计算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5.4 计算结果 | 第78-85页 |
5.4.1 正截面抗裂性分析 | 第78-83页 |
5.4.2 斜截面抗裂性分析云图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页 |
6.2 展望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