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长度单元的轴向移动自转梁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2.1 轴向移动梁和自转梁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2 柔性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3 绝对节点坐标法索梁类单元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2.4 月面深层采样钻杆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 现状简析及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轴向移动自转欧拉梁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 第33-57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变长度欧拉梁轴单元的建立 | 第33-40页 |
2.2.1 单元的运动和变形描述 | 第33-37页 |
2.2.2 单元上的虚功 | 第37-40页 |
2.3 变质量圆截面梁的动力学方程 | 第40-42页 |
2.4 单元的验证 | 第42-52页 |
2.4.1 单元处理拉伸和弯曲能力的验证 | 第42-45页 |
2.4.2 单元处理扭转能力的验证 | 第45-47页 |
2.4.3 单元的综合验证 | 第47-52页 |
2.5 单元处理扭转能力的提升 | 第52-55页 |
2.5.1 单元的改进 | 第53-54页 |
2.5.2 单元的验证 | 第54-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轴向移动自转悬臂欧拉梁的动力学分析 | 第57-80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物理模型定义 | 第57-58页 |
3.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3.4 梁的动力学分析 | 第59-78页 |
3.4.1 基础分析 | 第60-63页 |
3.4.2 加速度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3 弹性模量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4 梁的横向位移中拍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67-70页 |
3.4.5 轴向速度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0-72页 |
3.4.6 自转速度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2-74页 |
3.4.7 非匀速自转运动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4-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轴向移动自转瑞利梁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 第80-97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瑞利梁的运动和变形描述 | 第80-83页 |
4.3 变长度瑞利梁轴单元的建立 | 第83-94页 |
4.3.1 单元的运动描述 | 第83-89页 |
4.3.2 单元上的虚功 | 第89-94页 |
4.4 变质量圆截面梁的动力学方程 | 第94-95页 |
4.5 单元处理扭转能力的验证 | 第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轴向移动自转悬臂瑞利梁的动力学分析 | 第97-113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物理模型定义 | 第97-98页 |
5.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8-99页 |
5.4 梁的动力学分析及瑞利单元的验证 | 第99-107页 |
5.4.1 基础分析 | 第99-101页 |
5.4.2 自转速度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4.3 梁的横向位移中拍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103-107页 |
5.5 欧拉单元和瑞利单元结果的比较 | 第107-111页 |
5.5.1 基础分析 | 第107-109页 |
5.5.2 自转速度对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6章 深层采样钻杆动力学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113-129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物理模型定义 | 第113-116页 |
6.3 钻杆动力学分析 | 第116-122页 |
6.4 钻杆动力学响应实验 | 第122-128页 |
6.4.1 实验目的 | 第122-123页 |
6.4.2 实验平台 | 第123-124页 |
6.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24-1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结论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个人简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