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城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内容、意义 | 第9-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所涉及专业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2.1 涉及理论 | 第14-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评述 | 第19-29页 |
2.1 大学城与开放、共享 | 第19-22页 |
2.1.1 城网之争 | 第19-22页 |
2.1.2 大学之困 | 第22页 |
2.2 公共空间与开放、共享 | 第22-25页 |
2.2.1 空间定语 | 第22-24页 |
2.2.2 空间维度 | 第24-25页 |
2.3 大学城与公共空间 | 第25-27页 |
2.3.1 新城旧址 | 第25-26页 |
2.3.2 旧校新史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29-47页 |
3.1 国内案例研究 | 第29-40页 |
3.1.1 深圳大学城 | 第30-34页 |
3.1.2 北京海淀区 | 第34-38页 |
3.1.3 对比小结 | 第38-40页 |
3.2 国外案例研究 | 第40-45页 |
3.2.1 新鲁汶大学城 | 第40-43页 |
3.2.2 日本筑波大学城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呈贡“大学城”调研分析 | 第47-71页 |
4.1 “旧校新城”对比联系 | 第47-55页 |
4.1.1 历史 | 第47-50页 |
4.1.2 格局 | 第50-53页 |
4.1.3 热力 | 第53-55页 |
4.2 “大学城”意象认知 | 第55-60页 |
4.2.1 道路 | 第55-56页 |
4.2.2 边界 | 第56-57页 |
4.2.3 区域 | 第57-58页 |
4.2.4 节点 | 第58-60页 |
4.2.5 标志物 | 第60页 |
4.3 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 第60-69页 |
4.3.1 街道 | 第61-63页 |
4.3.2 广场 | 第63-65页 |
4.3.3 绿地 | 第65-66页 |
4.3.4 庭院 | 第66-68页 |
4.3.5 滨水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大学城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第71-95页 |
5.1 设计理念 | 第71-74页 |
5.1.1 核心公共空间构架 | 第71-72页 |
5.1.2 功能渗透与边界模糊 | 第72页 |
5.1.3 以人为本与可步行性 | 第72-73页 |
5.1.4 生态保护与文脉延续 | 第73-74页 |
5.2 设计模式 | 第74-85页 |
5.2.1 街道 | 第74-78页 |
5.2.2 广场 | 第78-79页 |
5.2.3 绿地 | 第79-82页 |
5.2.4 庭院 | 第82-83页 |
5.2.5 滨水 | 第83-85页 |
5.3 呈贡“大学城”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 第85-93页 |
5.3.1 核心公共空间构架 | 第85页 |
5.3.2 道路设计改造 | 第85-88页 |
5.3.3 捞鱼河公共生态空间 | 第88-90页 |
5.3.4 宿舍区 | 第90-91页 |
5.3.5 梨园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101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6.1.1 大学城应回归“城市”本身 | 第95页 |
6.1.2 空间“公共”需多维度实现 | 第95-96页 |
6.1.3 旧址文脉与大学历史并存 | 第96页 |
6.2 呈贡“大学城”主要问题及设计策略 | 第96-98页 |
6.2.1 主要问题 | 第96-97页 |
6.2.2 设计策略 | 第97-98页 |
6.3 论文成果的突破与局限 | 第98-99页 |
6.4 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7-109页 |
附录B:图表索引 | 第109-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