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3-20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20世纪50—70年代广西安置东南亚归侨的历史背景 | 第20-26页 |
(一)国际背景 | 第20-24页 |
1.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的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 | 第20页 |
2.侨居国内复杂的种族、政治和多元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3.20 世纪50—70年代,东南亚各国的反华排华事件 | 第21-24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24-26页 |
1.巩固政权,拓宽外交领域提高国际地位的政治考虑 | 第24页 |
2.团结华人华侨,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第24-25页 |
3.广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做好接收安置东南亚归侨工作 | 第25-26页 |
二、20世纪50—70年代广西归侨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一)20世纪50—60年代,回到广西的归侨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回到广西的归侨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三、20世纪50—70年代广西安置东南亚归侨的主要措施及特征 | 第27-35页 |
(一)安置措施 | 第27-32页 |
1.成立专门机构,海陆路接纳归侨 | 第27-28页 |
2.安置于华侨农场 | 第28-31页 |
3.安置于华侨工厂 | 第31-32页 |
4.建立华侨学校,保障归侨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 第32页 |
(二)特征 | 第32-35页 |
1.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 | 第33页 |
2.由中央侨务部门直接领导的垂直管理模式 | 第33页 |
3.归侨在生活、住房、教育等各方面享受特殊照顾 | 第33-34页 |
4.安置归侨的地理区域相对集中、以华侨农场为主要的安置场所 | 第34-35页 |
四、20世纪50—70年代广西安置东南亚归侨工作的社会影响 | 第35-40页 |
(一)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1.稳定了归侨民心和广西的社会秩序 | 第35页 |
2.对安置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第35-36页 |
3.为探索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经验 | 第36-37页 |
4.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 第37页 |
5.为妥善解决东南亚华侨问题,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奠定了长远基础 | 第37页 |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37-40页 |
1.一些部门对接待安置归侨工作认识不足,影响了安置工作的满意度 | 第38页 |
2.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归侨的爱国热情受到影响 | 第38页 |
3.安置华侨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归侨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 第38-40页 |
五、20世纪50—70年代广西安置东南亚归侨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 第40-44页 |
(一)广西归侨安置工作的历史经验 | 第40-41页 |
1.因地制宜安置,减少归侨辗转迁移之苦 | 第40页 |
2.建立华侨农场集中安置是一种创新举措 | 第40-41页 |
3.把侨务政策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 | 第41页 |
(二)广西安置归侨工作的现实启示 | 第41-44页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 第41-42页 |
2.积极利用东南亚侨力资源,为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度合作服务 | 第42页 |
3.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归侨服务的侨务工作宗旨 | 第42-43页 |
4.安置归侨要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