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马航“MH370”失联后的搜救合作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海上搜救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海上搜救国际合作实践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相关搜救国际合作的普遍性国际公约 | 第16-26页 |
第一节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第16-17页 |
一、公约内容分析——第98条、123 条、146 条 | 第16页 |
二、公约指导下的搜救合作实践 | 第16-17页 |
三、公约作用评价 | 第17页 |
第二节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 | 第17-23页 |
一、公约内容法律分析 | 第17-18页 |
二、搜救修正案发展与搜救责任区域 | 第18-22页 |
三、公约影响评价 | 第22-23页 |
第三节 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 第23-25页 |
一、公约内容与重要附件评析 | 第23-24页 |
二、公约评价与实践指导意义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其他相关技术性公约的规定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闭海半闭海国家搜救合作的法律机制:单一区域条约型 | 第26-39页 |
第一节2011年《北极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议》 | 第26-31页 |
一、协议的签订背景 | 第26-27页 |
二、协议的法律基础——国际公约与双边条约 | 第27-28页 |
三、协议重要内容评析 | 第28-30页 |
四、协议指导下的合作实践 | 第30-31页 |
第二节1998年《黑海沿岸国关于海上搜寻救助服务合作协议》 | 第31-39页 |
一、协议签署概况与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二、补充的双边搜救合作协议 | 第32-33页 |
三、黑海搜救会议 | 第33-36页 |
四、黑海搜救合作实践与发展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闭海半闭海国家搜救合作的法律机制:多项双边协议型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波罗的海区域国家间双边搜救合作协议 | 第39-43页 |
一、波罗的海区域国家间双边搜救合作协议列举分析 | 第39-40页 |
二、其他会议对搜救合作义务的规定 | 第40-41页 |
三、搜救合作演习与实践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地中海区域国家双边搜救合作协议 | 第43-48页 |
一、地中海国家间双边搜救合作协议列举分析 | 第43页 |
二、地中海搜救合作实践 | 第43-45页 |
三、地中海国家搜救合作的分歧与冲突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完善南海搜救区域合作法律机制 | 第48-63页 |
第一节 南海搜救区域合作法律机制的意义 | 第48-49页 |
一、经济利益的推动 | 第48页 |
二、人道主义的需求 | 第48-49页 |
三、政治目的的影响 | 第49页 |
四、区域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 第49页 |
第二节 南海搜救区域合作法律机制的现状 | 第49-55页 |
一、普遍性公约的签署执行情况 | 第49-50页 |
二、双边条约 | 第50-52页 |
三、软法性文件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南海搜救区域合作现行法律机制的不足 | 第55-59页 |
一、合作较为松散,程度不一 | 第55-56页 |
二、技术、人员、资金无保障 | 第56-57页 |
三、缺乏长效机制 | 第57-59页 |
第四节 完善南海搜救区域合作法律机制的构想 | 第59-63页 |
一、理想化模式:中国推定签订区域性搜救合作协议 | 第59页 |
二、实操性模式: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搜救合作协议 | 第59-61页 |
三、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12003 年《瑞典王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关于航空和海上搜寻与救助合作协议》英文 | 第67-69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69-71页 |
附录 22011 年《北极航空和海上搜寻与救助协议》英文 | 第71-81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81-87页 |
附录 31998 年《黑海沿岸国关于海上搜寻与救助服务的合作协议》英文 | 第87-90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90-93页 |
附录 42004 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黑海海上搜寻与救助合作协议》英文 | 第93-96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96-99页 |
附录 52007 年《拉脱维亚共和国政府与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关于海上和航空搜寻与救助合作协议》英文 | 第99-101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101-104页 |
附录 62009 年《塞浦路斯共和国政府与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政府关于搜寻与救助合作协议》英文 | 第104-107页 |
中文(笔者译) | 第107-111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