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PEC 柱的形式及优点 | 第9页 |
1.2 梁柱节点的种类 | 第9-10页 |
1.3 梁柱连接节点的典型构造 | 第10-12页 |
1.3.1 刚性连接节点 | 第10-11页 |
1.3.2 铰接连接 | 第11页 |
1.3.3 半刚性连接 | 第11-12页 |
1.4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优越性 | 第12页 |
1.5 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1.5.1 H 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 | 第12-13页 |
1.5.2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3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 PEC 柱—钢梁角钢连接框架应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1.7 课题提出背景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半刚性框架的试验研究 | 第18-27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8-19页 |
2.3 材料性能 | 第19-20页 |
2.4 试验加载及制度 | 第20-21页 |
2.5 试验数据采集 | 第21-23页 |
2.5.1 应变片及应变花位置 | 第21-23页 |
2.5.2 位移计位置 | 第23页 |
2.6 试验过程与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2.6.1 KJ-1 试验现象 | 第23-24页 |
2.6.2 KJ-2 试验现象 | 第24-25页 |
2.6.3 KJ-3 试验现象 | 第25-26页 |
2.6.4 破坏特征与破坏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3 抗震性能与应变分析 | 第27-51页 |
3.1 滞回性能 | 第27-29页 |
3.1.1 滞回曲线 | 第27-28页 |
3.1.2 骨架曲线 | 第28-29页 |
3.2 承载力退化 | 第29-31页 |
3.3 刚度退化 | 第31-34页 |
3.4 延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 节点初始转动刚度 | 第35-38页 |
3.6 应变分析 | 第38-49页 |
3.6.1 节点核心区剪应变 | 第38-40页 |
3.6.2 角钢应变 | 第40-41页 |
3.6.3 角钢、梁端、柱脚应变分析 | 第41-44页 |
3.6.4 角钢、梁端、柱脚屈服先后顺序分析 | 第44-47页 |
3.6.5 内力分析 | 第47-49页 |
3.7 小结 | 第49-51页 |
4 有限元分析 | 第51-64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建模过程 | 第51-54页 |
4.2.1 材料属性及本构关系 | 第51-53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53页 |
4.2.3 接触与约束 | 第53页 |
4.2.4 螺栓预紧力及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4.3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54-59页 |
4.3.1 破坏形态 | 第54-57页 |
4.3.2 数据对比 | 第57-59页 |
4.4 PEC 柱—型钢梁角钢连接三层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63页 |
4.4.1 拟静力加载条件下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4.4.2 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