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生产线可用性的指标体系及其建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课题来源第14-15页
    1.3 面临的问题和研究难点第15-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1页
        1.4.1 制造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综述第16-19页
        1.4.2 制造系统可用性研究综述第19-21页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第21-24页
第2章 生产线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第24-5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生产线描述及运行状态分析第24-29页
        2.2.1 生产线介绍及分类第24-25页
        2.2.2 生产线结构及运行机制第25-26页
        2.2.3 加工单元状态分析第26-28页
        2.2.4 整线状态分析第28-29页
        2.2.5 其它假设第29页
    2.3 生产线可用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第29-32页
        2.3.1 层次结构第29-30页
        2.3.2 单机指标第30页
        2.3.3 缓冲区指标第30-31页
        2.3.4 整线指标第31-32页
    2.4 生产线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第32-40页
        2.4.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第33-34页
        2.4.2 基于R型聚类分析的指标分类第34-36页
        2.4.3 采用多策略赋权的指标筛选第36-40页
    2.5 实例分析第40-48页
        2.5.1 某曲轴生产线描述第40-41页
        2.5.2 可用性评价指标计算第41-43页
        2.5.3 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第43-48页
    2.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3章 生产线仿真与可用性评价指标的获取第50-76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Plant Simulation软件仿真第50-52页
        3.2.1 软件简介第50-51页
        3.2.2 仿真建模过程第51-52页
    3.3 生产线离散事件实时仿真第52-57页
        3.3.1 仿真建模过程第53-55页
        3.3.2 模型的校核与验证第55-57页
    3.4 生产线半解析仿真第57-69页
        3.4.1 方法思路第57-58页
        3.4.2 符号说明与补充假设第58-59页
        3.4.3 半解析仿真方法内容第59-66页
        3.4.4 对比分析第66-69页
    3.5 初始瞬态问题第69-75页
        3.5.1 初始瞬态问题介绍第69-70页
        3.5.2 Welch移动平均法第70-72页
        3.5.3 仿真预热时间的确定第72-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4章 基于代理模型的可用性评价指标预测第76-98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计算机实验第76-79页
        4.2.1 实验及建模目的第76-78页
        4.2.2 拉丁超立方抽样第78-79页
    4.3 代理模型第79-89页
        4.3.1 Kriging模型第80-84页
        4.3.2 随机Kriging模型第84-86页
        4.3.3 移动最小二乘法第86-89页
        4.3.4 代理模型的验证第89页
    4.4 可用性评价指标的预测第89-95页
        4.4.1 代理模型构建流程第89-90页
        4.4.2 实例分析第90-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5章 可用性评价指标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98-110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敏感性分析方法第98-104页
        5.2.1 方法介绍第98-99页
        5.2.2 傅立叶振幅敏感性检验法(FAST)第99-100页
        5.2.3 Sobol’法第100-104页
    5.3 代理模型或半解析仿真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第104-106页
        5.3.1 用于敏感性分析所需样本的获取第104-105页
        5.3.2 用于对关键配置参数的精细化建模第105-106页
    5.4 实例分析第106-109页
        5.4.1 采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第106-108页
        5.4.2 采用代理模型或半解析仿真第108-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全文总结第110-111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8-131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28-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红外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检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扩展规则的知识编译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