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缘起第15-17页
        1.1.1 国内背景第15-16页
        1.1.2 国际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1 理论意义第17-18页
        1.2.2 现实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综述第19-26页
    1.4 研究方法第26页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6-29页
        1.5.1 论文的创新点第26-27页
        1.5.2 研究的不足第27-29页
第2章 共享发展理念的相关概念解析第29-61页
    2.1 发展理念的内涵第29-33页
        2.1.1 理念的内涵第29-31页
        2.1.2 发展理念的内涵第31-33页
    2.2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与特征第33-49页
        2.2.1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第33-43页
        2.2.2 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第43-49页
    2.3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价值第49-61页
        2.3.1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理论价值第49-52页
        2.3.2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实践价值第52-61页
第3章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理论基础第61-81页
    3.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提供了理论指导第61-69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是理念塑造的思想基础第61-63页
        3.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引导理念塑造功能的发挥第63-64页
        3.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对理念塑造的指导作用第64-69页
    3.2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为理念塑造提供基本思路第69-73页
        3.2.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是理念塑造的逻辑起点第69-71页
        3.2.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理念塑造提供方法指导第71-73页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第73-81页
        3.3.1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第73-75页
        3.3.2 传播学相关理论第75-77页
        3.3.3 公共哲学相关理论第77-81页
第4章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突出优势第81-93页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享思想的滋养第81-85页
        4.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第81-83页
        4.1.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公平思想第83-85页
    4.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第85-88页
        4.2.1 实现民众共享是党始终不变的追求第85-87页
        4.2.2 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第87-88页
    4.3 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物质优势第88-93页
        4.3.1 物质资源对理念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第88-90页
        4.3.2 经济发展为理念塑造提供了必要条件第90-93页
第5章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现实困境第93-105页
    5.1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价值观之困第93-97页
        5.1.1 市场经济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第93-95页
        5.1.2 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共享性价值观的冲突第95-97页
    5.2 多维利益下社会不同阶层的凝聚之困第97-100页
        5.2.1 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的形成第97-98页
        5.2.2 不同阶层的多维利益与共享利益的冲突第98-100页
    5.3 党和政府自身建设中共享意识缺位之困第100-105页
        5.3.1 某些地方政府中存在的共享意识缺失问题第100-102页
        5.3.2 少数党员中存在的共享意识缺位问题第102-105页
第6章 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的基本思路第105-135页
    6.1 增强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塑造,发挥国家在理念塑造中的主导作用第105-110页
        6.1.1 国家在理念塑造中的主导地位第105-107页
        6.1.2 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第107-109页
        6.1.3 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第109-110页
    6.2 培育共享发展的文化环境,为理念塑造提供价值观引领第110-115页
        6.2.1 文化在理念塑造中的巨大力量第110-112页
        6.2.2 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作用第112-114页
        6.2.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第114-115页
    6.3 加强微观主体共享发展理念的培育,为理念塑造提供有力支撑第115-122页
        6.3.1 增强公务人员的为民意识第115-118页
        6.3.2 培育民众共建共享的价值认同第118-120页
        6.3.3 培育企业家的共享精神第120-122页
    6.4 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供给,为理念塑造提供理性规范第122-129页
        6.4.1 公正的制度是理念塑造的基本保障第122-124页
        6.4.2 完善社会主义的初次分配制度第124-127页
        6.4.3 完善社会主义的再分配制度第127-129页
    6.5 营造共享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民众共享意识的增强第129-135页
        6.5.1 理念需要有力载体做支撑嵌入大众话语第129-130页
        6.5.2 发挥主流媒体在理念塑造中的引导作用第130-132页
        6.5.3 发挥互联网在理念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第132-135页
结论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研究
下一篇:日本新保守主义研究--以中曾根康弘、小泽一郎、安倍晋三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