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第1章 FBN1基因及其结构域概述 | 第13-17页 |
1.1 FBN1基因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 C末端结构域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原纤维蛋白的其他结构域 | 第15-17页 |
第2章 FBN1基因突变疾病概述 | 第17-21页 |
2.1 FBN1基因不同突变造成疾病类型 | 第17-19页 |
2.1.1 马凡氏综合征 | 第17-18页 |
2.1.2 MPL综合征 | 第18页 |
2.1.3 MASS综合症 | 第18页 |
2.1.4 肢端发育异常类 | 第18-19页 |
2.1.5 硬化性皮肤综合征 | 第19页 |
2.2 FBN1基因突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1-57页 |
第1章 兔MPL综合征模型的构建 | 第21-38页 |
1.1 材料 | 第21-22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1.1.3 实验相关软件 | 第22页 |
1.2 方法 | 第22-28页 |
1.2.1 兔FBN1基因sg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24页 |
1.2.2 FBN1基因sgRNA表达载体的体外转录 | 第24-25页 |
1.2.3 Cas9质粒体外转录及纯化 | 第25页 |
1.2.4 兔受精卵注射 | 第25-26页 |
1.2.5 F0代新生兔敲除分析与传代 | 第26-28页 |
1.3 结果 | 第28-36页 |
1.3.1 兔FBN1基因sgRNA的设计 | 第28-29页 |
1.3.2 CRISPR/Cas9系统介导FBN1基因敲除兔的制备 | 第29-30页 |
1.3.3 F0代FBN1敲除兔基因型鉴定 | 第30-32页 |
1.3.4 脱靶实验分析 | 第32-33页 |
1.3.5 体重和死亡率检测 | 第33-34页 |
1.3.6 FBN1基因敲除兔的传代 | 第34-36页 |
1.4 讨论 | 第36-37页 |
1.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2章 兔MPL综合征模型的鉴定 | 第38-57页 |
2.1 材料 | 第38-3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2.1.3 主要试剂盒 | 第38页 |
2.1.4 所用生物软件 | 第38-39页 |
2.2 方法 | 第39-43页 |
2.2.1 病理组织学检测 | 第39页 |
2.2.2 血清学分析 | 第39页 |
2.2.3 荧光定量分析 | 第39-40页 |
2.2.4 对FBN1杂合兔子的原纤维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 | 第40-41页 |
2.2.5 皮肤成纤维细胞原纤维蛋白分泌检测 | 第41-42页 |
2.2.6 FBN1杂合兔骼影像学分析 | 第42页 |
2.2.7 FBN1杂合兔胸主动脉壁中膜透射电镜观察 | 第42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2.3 结果 | 第43-55页 |
2.3.1 FBN1杂合兔的眼部表型 | 第43-44页 |
2.3.2 FBN1杂合兔的主动脉表型 | 第44-46页 |
2.3.3 FBN1杂合兔的肌肉表型 | 第46-47页 |
2.3.4 FBN1杂合兔的骨骼表型 | 第47-49页 |
2.3.5 FBN1杂合兔的脂肪代谢障碍 | 第49-51页 |
2.3.6 FBN1杂合兔的糖代谢障碍 | 第51-53页 |
2.3.7 FBN1杂合兔的致病机理探究 | 第53-55页 |
2.4 讨论 | 第55-56页 |
2.5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