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2.1 间套作系统生产力 | 第15-16页 |
1.2.2 间套作系统辐射的时空分布 | 第16-17页 |
1.2.3 间套作系统光截获与利用 | 第17-22页 |
1.2.4 间套作系统模型综述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2.1 实验区概况 | 第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28页 |
2.2.1 大田试验 | 第25-27页 |
2.2.2 FSP模型情景试验 | 第27-2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8-37页 |
2.3.1 常规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2.3.2 模型方法 | 第29-35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产量以及产量构成 | 第37-49页 |
3.1 试验区天气状况 | 第38页 |
3.2 玉米和花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 第38-39页 |
3.3 玉米和花生产量构成 | 第39-41页 |
3.4 玉米和花生干物质和收获指数 | 第41-42页 |
3.5 玉米和花生边行效应 | 第42-46页 |
3.6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光截获以及利用 | 第49-68页 |
4.1 间作玉米与花生株高、叶面积(LAI)与干物质(DM) | 第50-53页 |
4.2 玉米和花生冠层PAR分布 | 第53-55页 |
4.3 玉米和花生的光截获 | 第55-58页 |
4.4 玉米和花生冠层光能利用率(LUE) | 第58-61页 |
4.5 玉米和花生冠层的消光系数 | 第61页 |
4.6 行向和太阳高度角影响间作系统光截获 | 第61-64页 |
4.7 小结 | 第64-68页 |
第五章 间作玉米和花生形态结构和光合特性 | 第68-81页 |
5.1 玉米和花生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角 | 第69页 |
5.2 间作玉米和花生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分布 | 第69-70页 |
5.3 玉米和花生的SPAD | 第70-72页 |
5.4 玉米和花生的单叶光合(Pn)以及效率(PnLUE) | 第72-76页 |
5.5 玉米和花生冠层光合生产和效率 | 第76-78页 |
5.6 小结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特定间作光环境对玉米和花生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81-88页 |
6.1 玉米和花生冠层光分布 | 第82-83页 |
6.2 光分布对玉米和花生LUE的影响 | 第83-84页 |
6.3 光响应曲线对玉米和花生LUE的影响 | 第84-86页 |
6.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88-9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89页 |
7.3 讨论与研究展望 | 第89-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