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6-34页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三、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3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32-34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32-33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33-34页 |
第一章 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理想 | 第34-58页 |
第一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厘定 | 第34-39页 |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实践旨趣 | 第34-37页 |
二、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学理区分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想的历史演进 | 第39-46页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谋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 第39-41页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追求价值社会主义 | 第41-44页 |
三、20世纪末至当代:价值理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 | 第46-58页 |
一、自由 | 第46-51页 |
二、平等 | 第51-54页 |
三、团结 | 第54-58页 |
第二章 价值理想的实现主体——民主批判公民 | 第58-82页 |
第一节 民主批判公民的提出 | 第58-63页 |
一、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需要培育新的历史主体 | 第58-60页 |
二、重新思考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历史主体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民主批判公民的界定 | 第63-68页 |
一、积极参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公民 | 第64-66页 |
二、改良资本主义的公民 | 第66-67页 |
三、追求社会正义的公民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民主批判公民的品质 | 第68-82页 |
一、社会正义感 | 第68-73页 |
二、团结互助精神 | 第73-76页 |
三、积极参与民主 | 第76-79页 |
四、社会批判能力 | 第79-82页 |
第三章 民主批判公民的教育形式——民主批判实践教育 | 第82-93页 |
第一节 民主批判实践教育的内涵和形式 | 第82-86页 |
一、资本主义民主框架下的社会批判实践 | 第82-85页 |
二、政党政治活动与工会运动相结合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民主批判实践教育的基本环节 | 第86-93页 |
一、建立工会和政党组织 | 第87-88页 |
二、提出民主批判的目标 | 第88-89页 |
三、开展集体行动 | 第89-91页 |
四、产生广泛教育影响 | 第91-93页 |
第四章 民主批判公民的价值观教育 | 第93-118页 |
第一节 重塑公民社会价值观的必要性 | 第93-97页 |
一、开展资本主义批判的价值前提 | 第93-94页 |
二、凝聚社会批判力量的思想基础 | 第94-96页 |
三、评判美好社会秩序的正义性标准 | 第96-97页 |
第二节 社会运动中的价值观教育 | 第97-106页 |
一、团体正义感教育 | 第97-103页 |
二、社会正义感教育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民主批判能力教育 | 第106-118页 |
一、民主参与意识教育 | 第107-109页 |
二、团结组织能力教育 | 第109-112页 |
三、社会批判能力教育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民主批判公民教育的主体 | 第118-128页 |
第一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教育主体观 | 第118-120页 |
一、参与者即教育主体 | 第118-119页 |
二、多元教育主体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民主批判公民的教育主体构成 | 第120-123页 |
一、从工人阶级到诸众 | 第120-122页 |
二、政治家和理论家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多元教育主体的教育作用 | 第123-128页 |
一、诸众的经验教育 | 第123-125页 |
二、理论家的学理表达和宣传 | 第125-126页 |
三、政治家的组织和领导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民主批判公民教育观评析 | 第128-147页 |
第一节 民主批判公民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28-131页 |
一、提出了新的公民资格理论 | 第128-129页 |
二、丰富了民主实践教育方法 | 第129-130页 |
三、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公民教育实践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民主批判公民教育观的理论局限和现实困境 | 第131-140页 |
一、夸大了“民主批判公民”的社会变革能力 | 第131-132页 |
二、重“政治品质”轻“生产劳动”美德 | 第132-134页 |
三、忽视公民社会组织和新社会运动对公民的教育 | 第134-135页 |
四、民主信念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日益受到冲击 | 第135-140页 |
第三节 民主批判公民教育观的理论得失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140-147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 | 第140-143页 |
二、加强民主教育 | 第143-144页 |
三、培育公民的生产劳动美德 | 第144-145页 |
四、培养公民的批判精神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发表成果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