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中天山及邻区构造演化 | 第8-9页 |
1.2.2 中天山及邻区辉长岩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1页 |
2.1 地层 | 第14-17页 |
2.2 构造 | 第17-19页 |
2.3 岩浆岩 | 第19-21页 |
第3章 雅西辉长岩体地质特征 | 第21-27页 |
3.1 岩体产状 | 第21页 |
3.2 岩相学特征 | 第21-24页 |
3.3 矿物晶体化学 | 第24-27页 |
第4章 雅西辉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 第27-33页 |
4.1 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 | 第27-30页 |
4.1.1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4.1.2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27-30页 |
4.2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 第30-33页 |
4.2.1 测试方法 | 第30页 |
4.2.2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30-33页 |
第5章 雅西辉长岩体岩浆源区性质及构造意义 | 第33-42页 |
5.1 成岩、成矿年代 | 第33-35页 |
5.2 母岩浆性质 | 第35-36页 |
5.3 辉石与俯冲交代作用 | 第36页 |
5.4 岩浆源区性质 | 第36-38页 |
5.5 俯冲作用与俯冲极性 | 第38-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4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