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法系受遗赠制度比较与借鉴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论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11-13页 |
第1章 两大法系受遗赠主、客体制度比较 | 第13-17页 |
1.1 两大法系受遗赠主体制度比较 | 第13-14页 |
1.1.1 受遗赠人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受遗赠人的范围 | 第13页 |
1.1.3 受遗赠人的受遗赠能力 | 第13-14页 |
1.2 两大法系受遗赠客体制度比较 | 第14-17页 |
1.2.1 受遗赠客体的立法体例与立法模式 | 第14页 |
1.2.2 受遗赠客体的范围 | 第14-17页 |
第2章 两大法系受遗赠人权利保护制度比较 | 第17-22页 |
2.1 遗赠的种类 | 第17-19页 |
2.1.1 大陆法系国家 | 第17-18页 |
2.1.2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8-19页 |
2.2 执行遗赠义务人 | 第19页 |
2.3 受遗赠人对遗赠的接受与放弃 | 第19-21页 |
2.4 受遗赠后产生的效力 | 第21-22页 |
第3章 两大法系受遗赠人权利限制制度比较 | 第22-27页 |
3.1 受遗赠主体的受遗赠能力的限制 | 第22页 |
3.2 获得遗赠的条件限制 | 第22-23页 |
3.3 接受遗赠的财产范围限制 | 第23-24页 |
3.4 受赠人丧失受遗赠权的情形 | 第24页 |
3.5 特留份制度 | 第24-27页 |
第4章 两大法系受遗赠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7-40页 |
4.1 我国受遗赠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4.1.1 关于受遗赠主体的立法现状 | 第27页 |
4.1.2 关于受遗赠客体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4.1.3 关于受遗赠制度内容的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4.2 我国受遗赠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2.1 受遗赠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4.2.2 受遗赠客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4.2.3 受遗赠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3 我国受遗赠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31-40页 |
4.3.1 受遗赠主体制度完善 | 第31-32页 |
4.3.2 受遗赠客体制度完善 | 第32-34页 |
4.3.3 受遗赠保护制度完善 | 第34-37页 |
4.3.4 受遗赠限制制度完善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