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8页 |
1.1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 | 第11-20页 |
1.1.1 蛋白质的结构组成 | 第11页 |
1.1.2 蛋白质折叠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蛋白质折叠理论的发展 | 第12-14页 |
1.1.4 分子伴侣及其对蛋白质折叠的关键作用 | 第14-15页 |
1.1.5 蛋白质胞内、胞外折叠的区别 | 第15-17页 |
1.1.6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方法及举例 | 第17-19页 |
1.1.7 含二硫键蛋白质的折叠 | 第19-20页 |
1.2 CRP简介 | 第20-21页 |
1.3 CRP的临床意义 | 第21-22页 |
1.4 CRP的结构 | 第22-24页 |
1.4.1 CRP的结构总述 | 第22页 |
1.4.2 CRP的亚基间离子键 | 第22-23页 |
1.4.3 CRP的亚基内二硫键 | 第23页 |
1.4.4 CRP的a.a.168-176α-helix结构 | 第23页 |
1.4.5 CRP的钙离子结合位点 | 第23-24页 |
1.4.6 CRP的配体及受体结合位点 | 第24页 |
1.5 CRP的构象与其功能的关系 | 第24-25页 |
1.5.1 CRP的两种构象——pCRP与mCRP | 第24页 |
1.5.2 CRP构象转变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1.6 研究CRP胞内折叠机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7 研究CRP胞内折叠机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菌株与载体 | 第28页 |
2.1.2 培养基与蛋白表达相关试剂 | 第28页 |
2.1.3 商品蛋白与抗体 | 第28页 |
2.1.4 其它试剂 | 第28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42页 |
2.2.1 点突变体设计 | 第29-30页 |
2.2.2 点突变体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3页 |
2.2.3 菌体培养及蛋白诱导表达 | 第33-34页 |
2.2.4 蛋白质提取 | 第34-35页 |
2.2.5 蛋白质检测 | 第35-4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109页 |
3.1 已有实验基础 | 第42-44页 |
3.1.1 人CRP的原核表达 | 第42-43页 |
3.1.2 早期突变体表达对CRP折叠过程的提示 | 第43-44页 |
3.2 CRP亚基先折叠再用于五聚体组装 | 第44-48页 |
3.2.1 五聚体CRP的脲变性解聚过程 | 第44-45页 |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CRP的解聚过程 | 第45-46页 |
3.2.3 亚基间引入二硫键判断CRP亚基折叠组装顺序 | 第46-48页 |
3.3 CRP亚基折叠过程中各二级结构元件的相互定位顺序 | 第48-80页 |
3.3.1 研究CRP各二级元件定位顺序的目的和方法 | 第48-50页 |
3.3.2 突变体蛋白二硫键形成效率的评估方案 | 第50-58页 |
3.3.3 strandsC-H是否的确在二硫键形成前完成自发折叠? | 第58-66页 |
3.3.4 a.a.102-167与疏水核心strands间的相互定位 | 第66-70页 |
3.3.5 a.a.132-162与N端strands间的相互定位 | 第70-73页 |
3.3.6 二硫键形成前N端与疏水核心strands是否错误靠近? | 第73-75页 |
3.3.7 N端strands与C端strands间的相互定位 | 第75-79页 |
3.3.8 CRP各二级结构元件定位情况(顺序)的总结 | 第79-80页 |
3.4 CRP钙离子结合位点重要性的细化研究 | 第80-87页 |
3.4.1 研究CRP钙离子结合域的目的 | 第80页 |
3.4.2 研究方法(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体的设计和构建) | 第80-82页 |
3.4.3 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体的表达结果及结论 | 第82-85页 |
3.4.4 真核、原核体系下钙位点突变体表达差异的原因 | 第85-86页 |
3.4.5 钙离子结合对CRP的重要性总结 | 第86-87页 |
3.5 a.a.132-162的整合定位过程推理 | 第87-92页 |
3.5.1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二硫键对a.a.132-162整合的重要性 | 第87-91页 |
3.5.2 钙离子的结合介导了a.a.132-162的整合 | 第91-92页 |
3.5.3 a.a.132-162的整合可能是CRP折叠的限速步骤 | 第92页 |
3.6 a.a.168-176helix重要性的细化研究 | 第92-99页 |
3.6.1 研究CRPa.a.168-176helix结构的目的 | 第92-94页 |
3.6.2 研究方法(Helix突变体的设计和构建) | 第94-95页 |
3.6.3 Helix突变体的表达结果及结论 | 第95-98页 |
3.6.4 Helix其它方面重要性的猜测 | 第98-99页 |
3.7 五聚体CRP亚基间离子键的细化研究 | 第99-103页 |
3.7.1 研究CRP亚基间离子键的目的 | 第99页 |
3.7.2 研究方法(CRP亚基间离子键突变体的设计和构建) | 第99-100页 |
3.7.3 亚基间离子键突变体的表达结果及结论 | 第100-103页 |
3.8 真核原核体系中五聚体CRP的组装机制可能有差异 | 第103-104页 |
3.9 氢氘交换质谱研究CRP的折叠/去折叠——前期调研与准备 | 第104-109页 |
3.9.1 氢氘交换质谱检测蛋白质(去)折叠的原理回顾 | 第104页 |
3.9.2 能否尝试用氢氘交换质谱来研究CRP的(去)折叠 | 第104-105页 |
3.9.3 CRP缓慢变性(变构解聚)条件的摸索 | 第105-107页 |
3.9.4 合适氢氘交换时间的调研和讨论 | 第107-108页 |
3.9.5 对利用氢氘交换研究CRP去折叠机制的展望 | 第108-10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9-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