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基于倏逝波荧光生物传感器系统的环境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藻毒素的性质及检测技术进展第12-13页
        1.1.2 BPA 的性质及检测技术进展第13页
        1.1.3 2 ,4-D的性质及检测技术进展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3 检测技术研究第14-16页
        1.3.1 免疫分析技术第14-15页
        1.3.2 信号放大方法研究第15-16页
    1.4 生物传感器第16-23页
        1.4.1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第16页
        1.4.2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第16-19页
            1.4.2.1 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在线分析仪第16-17页
            1.4.2.2 基于Triplex~(TM)波导芯片荧光生物传感器第17-18页
            1.4.2.3 倏逝波光纤免疫传感器第18-19页
        1.4.3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结构第19页
        1.4.4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倏逝波原理第19-20页
        1.4.5 传感器的检测模式第20-22页
            1.4.5.1 直接检测模式第21页
            1.4.5.2 夹心法检测模式第21页
            1.4.5.3 置换检测模式第21页
            1.4.5.4 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第21-22页
        1.4.6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第22页
        1.4.7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第22-23页
            1.4.7.1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应用第22页
            1.4.7.2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第22-23页
            1.4.7.3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第23页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3页
    1.6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在线分析仪检测2,4-D第24-32页
    2.1 生物传感器芯片的制备第24-25页
    2.2 荧光抗体的制备第25-26页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5页
        2.2.2 实验方法第25-26页
    2.3 免疫芯片的制备第26页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6页
        2.3.2 实验方法第26页
    2.4 在线分析仪测定 2,4-D 标准曲线第26-28页
        2.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6页
        2.4.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28页
    2.5 重复性测试第28-30页
        2.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9页
        2.5.2 实验步骤第29页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9-30页
    2.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30-31页
        2.6.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0页
        2.6.2 实验步骤第30页
        2.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0-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Triplex~(TM)波导芯片荧光生物传感器同时检测多种污染物第32-48页
    3.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交叉反应第32-33页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2页
        3.1.2 实验原理第32页
        3.1.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1.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页
    3.2 传感器系统对Cy5.5的响应测试第33-35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3.2.2 实验方法第34页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35页
    3.3 系统测试抗体的完整周期第35-36页
    3.4 同时测定MC-LR、BPA、2,4-D的方法研究第36-44页
        3.4.1 抗体浓度的优化第36-37页
            3.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6页
            3.4.1.2 实验方法第36页
            3.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37页
        3.4.2 进样时间的优化第37-38页
            3.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7页
            3.4.2.2 实验方法第37页
            3.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38页
        3.4.3 预反应时间的优化第38-39页
            3.4.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8页
            3.4.3.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9页
        3.4.4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39-42页
            3.4.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9页
            3.4.4.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3.4.5 重复性测试第42-43页
            3.4.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页
            3.4.5.2 实验步骤第42页
            3.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3页
        3.4.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3-44页
            3.4.6.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3页
            3.4.6.2 实验步骤第43页
            3.4.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44页
    3.5 比较各种检测2,4-D方法第44-46页
        3.5.1 在线分析仪与基于Triplex~(TM)波导芯片荧光生物传感器测定2,4-D性能对比第44-46页
        3.5.2 常用的检测2,4-D方法的比较第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基于Cy5.5脂质体信号放大的检测研究第48-56页
    4.1 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第48-53页
        4.1.1 材料与设备第48-49页
            4.1.1.1 材料与试剂第48-49页
            4.1.1.2 仪器与设备第49页
        4.1.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1.2.1 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第49页
            4.1.2.2 凝胶预处理第49-50页
        4.1.3 脂质体的表征第50-51页
            4.1.3.1 脂质体粒径第50页
            4.1.3.2 扫描电镜第50-51页
            4.1.3.3 原子力显微镜第51页
        4.1.4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第51-53页
            4.1.4.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1-52页
            4.1.4.2 微柱离心法测包封率第52-53页
    4.2 脂质体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53-55页
        4.2.1 抗体的制备第53页
        4.2.2 脂质体与抗体的结合第53-54页
        4.2.3 光纤的修饰第54页
        4.2.4 测定信号放大第54-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建议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湾PM2.5遥感估算及其与地表特征关系研究
下一篇:改性核桃壳对模拟氨氮及含镉废水的吸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