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UiO-66及其热解产物的可控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第13-15页
        1.1.1 金属有机框架的简介第13-14页
        1.1.2 MOF的合成方法第14-15页
        1.1.3 MOF材料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第15页
    1.2 UiO-66及其衍生物的简介和应用第15-17页
        1.2.1 UiO-66及其衍生物的简介第15-16页
        1.2.2 UiO-66及其衍生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第16-17页
        1.2.3 UiO-66及其衍生物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第17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第19-44页
    2.1 引言第19-21页
    2.2 实验第21-25页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1页
        2.2.2 实验所用仪器第21页
        2.2.3 UiO-66材料的制备第21-22页
        2.2.4 UiO-66的表征第22-23页
        2.2.5 吸附实验第23-25页
            2.2.5.1 等温吸附第23页
            2.2.5.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23页
            2.2.5.3 pH对吸附量的影响第23-24页
            2.2.5.4 竞争吸附第24页
            2.2.5.5 腐殖酸和不同阳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第24页
            2.2.5.6 吸附剂的重复利用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42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5-26页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27页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27-28页
        2.3.4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28-29页
        2.3.5 XPS分析第29-31页
        2.3.6 Zeta电位分析第31-32页
        2.3.7 吸附实验结果第32-41页
            2.3.7.1 等温吸附曲线和热力学研究第32-36页
            2.3.7.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36-38页
            2.3.7.3 pH对吸附量的影响第38页
            2.3.7.4 竞争吸附第38-39页
            2.3.7.5 腐殖酸和不同阳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2.3.7.6 吸附剂的重复利用第40-41页
        2.3.8 可能性机理分析第41-42页
            2.3.8.1 疏水作用第41-42页
            2.3.8.2 静电引力第42页
            2.3.8.3 π-π相互作用/堆积作用第42页
            2.3.8.4 配位键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UiO-66派生的ZrO_x/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第44-68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第45-49页
        3.2.1 实验试剂第45页
        3.2.2 实验中所用仪器第45-46页
        3.2.3 UiO-66为前驱体的ZrO_x/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6-47页
            3.2.3.1 UiO-66材料的制备第46-47页
            3.2.3.2 ZrO_x/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7页
        3.2.4 ZrO_x/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第47-48页
        3.2.5 吸附实验第48-49页
            3.2.5.1 等温吸附第48页
            3.2.5.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8-49页
            3.2.5.3 pH对吸附量的影响第49页
            3.2.5.4 Zeta电位的测量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7页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9-50页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50-51页
        3.3.3 热重分析第51-52页
        3.3.4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52-54页
        3.3.5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54-55页
        3.3.6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55-56页
        3.3.7 拉曼分析第56-57页
        3.3.8 XPS分析第57-59页
        3.3.9 Zeta电位分析第59-60页
        3.3.10 吸附实验结果第60-66页
            3.3.10.1 等温吸附和热力学研究第60-63页
            3.3.10.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3-65页
            3.3.10.3 pH对吸附量的影响第65-66页
        3.3.11 可能性机理分析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多孔Zr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Sb(III)的研究第68-78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实验第68-71页
        4.2.1 实验试剂第68-69页
        4.2.2 实验中所用仪器第69页
        4.2.3 多孔ZrO_2纳米材料的制备第69-70页
        4.2.4 吸附实验第70-71页
            4.2.4.1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70-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6页
        4.3.1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第71-72页
        4.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72-73页
        4.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73-74页
        4.3.4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74-75页
        4.3.5 吸附动力学第75-76页
    4.4 本章总结和展望第76-78页
全文总结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90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沉积物和孢粉及其级分对菲和壬基酚的吸附机理
下一篇:大同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的迁移富集过程和外源有机碳输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