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硫电池概述 | 第13-18页 |
1.2.1 硫的存在形态 | 第13-14页 |
1.2.2 锂硫电池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1.2.3 锂硫电池面临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4 穿梭效应的原理 | 第17-18页 |
1.3 单质硫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3.1 硫碳复合材料 | 第18-24页 |
1.3.2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4-25页 |
1.3.3 硫—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 | 第25-27页 |
1.4 硫化锂正极材料 | 第27-32页 |
1.4.1 硫化锂的活化 | 第27-28页 |
1.4.2 硫化锂活化机理 | 第28-30页 |
1.4.3 降低活化势垒方法 | 第30-32页 |
1.5 硫化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32-41页 |
1.5.1 硫化锂-金属复合材料 | 第32-35页 |
1.5.2 硫化锂-碳复合材料 | 第35-40页 |
1.5.3 硫化锂-无机化合物复合材料 | 第40-41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2.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2.2 实验用仪器设备 | 第45页 |
2.3 材料表征测试方法 | 第45-4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5-46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6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6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6页 |
2.3.5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6-47页 |
2.3.6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47页 |
2.3.7 拉曼(Raman)分析 | 第47页 |
2.4 电池组装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47-50页 |
2.4.1 电池极片的制备以及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47-48页 |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8页 |
2.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48页 |
2.4.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 第48-50页 |
第三章 3D-rGO-Li_2S@C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50-60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1-52页 |
3.3 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2-55页 |
3.4 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5-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垂直阵列VG/Li_2S-C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垂直阵列VG/Li_2S-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4.3 垂直阵列VG/Li_2S-C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62-65页 |
4.4 垂直阵列VG/Li_2S-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65-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高含量CF-CB-Li_2S@C 一体化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72-8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CF-CB-Li_2S@C 一体化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72-73页 |
5.3 CF-CB-Li_2S@C 一体化电极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73-77页 |
5.4 CF-CB-Li_2S@C 一体化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77-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原位合成Li_2S/C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 第82-100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原位合成3D-rGO-Li_2S/C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 第82-90页 |
6.2.1 原位合成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方法 | 第82-83页 |
6.2.2 原位合成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83-87页 |
6.2.3 原位合成3D-rGO-Li_2S/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87-90页 |
6.3 原位合成P-Li_2S@C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 第90-97页 |
6.3.1 原位合成P-Li_2S@C复合材料的方法 | 第90-91页 |
6.3.2 原位合成P-Li_2S@C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91-93页 |
6.3.3 原位合成P-Li_2S@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93-9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1页 |
7.3 展望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