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含连续/离散控制的多区域电力系统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31页
        1.2.1 多区域经济调度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多区域最优潮流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多区域无功优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多区域分布式算法研究现状第19-30页
        1.2.5 综述小结第30-31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31-33页
第二章 多区域经济调度模型和含上层协调器的分布式内点法第33-65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网省同步协调有功调度模型第34-37页
        2.2.1 多区域交直流互联系统的分解第34页
        2.2.2 输电线路有功损耗模型第34-35页
        2.2.3 网省同步协调有功调度模型第35-37页
    2.3 含上层协调器的分布式内点法第37-50页
        2.3.1 分层协调优化框架第37-39页
        2.3.2 含上层协调器的分布式内点法第39-50页
    2.4 DIPM的信息交换内容及算法实现步骤第50-52页
        2.4.1 信息交换内容第50-51页
        2.4.2 算法实现步骤第51-52页
    2.5 算例分析第52-63页
        2.5.1 修正的2区域IEEE39节点交直流互联系统第52-56页
        2.5.2 实际4区域6056节点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第56-63页
    2.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三章 多区域最优潮流模型和完全分布式内点法第65-86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分散式最优潮流模型第65-68页
        3.2.1 集中式最优潮流模型第65-66页
        3.2.2 分散式最优潮流模型第66-68页
    3.3 不含协调器的完全分布式内点法第68-72页
    3.4 F-DIPM的通讯方式及算法实现步骤第72-75页
        3.4.1 完全分散式通讯方式第73-74页
        3.4.2 算法实现步骤第74-75页
    3.5 算例分析第75-85页
        3.5.1 3节点系统测试第75-80页
        3.5.2 IEEE系统测试第80-83页
        3.5.3 实际6056节点系统测试第83-85页
    3.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多区域无功优化模型和基于点对点通讯的完全分散式内点法第86-111页
    4.1 引言第86-87页
    4.2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分散式无功优化模型第87-90页
        4.2.1 集中式无功优化模型第87-89页
        4.2.2 分散式无功优化模型第89-90页
    4.3 基于点对点通讯的完全分散式内点法第90-100页
        4.3.1 ADMM迭代思路第90-93页
        4.3.2 基于点对点通讯的完全分散式内点法第93-99页
        4.3.3 IPM-ADMM与ADMM-IPM比较第99-100页
    4.4 IPM-ADMM的计算步骤及罚函数引入时机分析第100-101页
    4.5 算例分析第101-110页
        4.5.1 9节点系统测试第102-104页
        4.5.2 多个系统测试及几种典型算法的结果比较第104-108页
        4.5.3 收敛特性分析第108-110页
    4.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五章 含Ward等值参数的多区域无功优化模型和ADMM协调一致性算法第111-129页
    5.1 引言第111-112页
    5.2 含Ward等值参数的多区域无功优化模型第112-119页
        5.2.1 外部网络的Ward等值电路第112-115页
        5.2.2 一种新的变压器支路等值功率电路模型第115-117页
        5.2.3 含Ward等值参数的多区域无功优化模型第117-119页
    5.3 ADMM协调一致性算法第119-121页
    5.4 算例分析第121-128页
        5.4.1 9节点系统测试第121-124页
        5.4.2 多个系统测试及算法收敛性分析第124-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6.1 全文总结第129-131页
    6.2 工作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1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附件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数据挖掘研究
下一篇:锂硫电池硫化锂/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