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简介 | 第11-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 第13-16页 |
1.3.1 高温固相法 | 第13-14页 |
1.3.2 溶胶-凝胶法 | 第14页 |
1.3.3 微波合成法 | 第14-15页 |
1.3.4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法 | 第15页 |
1.3.5 共沉淀/高温固相法 | 第15-16页 |
1.4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改性方法 | 第16-18页 |
1.4.1 三元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4.2 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第16-18页 |
1.5 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原料和化学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3 锂离子电池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1 Ni_(0.52)Co_(0.20)Mn_(0.28)(OH)_2前驱体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2 LiNi_(0.52)Co_(0.20)Mn_(0.28)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23页 |
2.4 样品的表征 | 第23-25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24页 |
2.4.3 粒度分析 | 第24页 |
2.4.4 镍钴锰元素比例分析 | 第24页 |
2.4.5 铵根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6 振实密度的测试 | 第25页 |
2.4.7 pH值的测定 | 第25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8页 |
2.5.1 CR2025纽扣电池的制备 | 第25-26页 |
2.5.2 充放电测试 | 第26-27页 |
2.5.3 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28-5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不同的锂化配比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28-34页 |
3.2.1 不同锂化配比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2 不同锂化配比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温度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4-41页 |
3.3.1 不同煅烧温度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2 不同煅烧温度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LiNi_(0.52)Co_(0.2)Mn_(0.28)O_2与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的对比 | 第41-48页 |
3.4.1 LiNi_(0.52)Co_(0.2)Mn_(0.28)O_2与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的前驱体的比较 | 第42-45页 |
3.4.2 LiNi_(0.52)Co_(0.2)Mn_(0.28)O_2与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性能的比较 | 第45-48页 |
3.5 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LiN_(i0.6)Co_(0.2)Mn_(0.2)O_2材料性能展示 | 第48-55页 |
3.5.1 NCM622前驱体的分析 | 第48-50页 |
3.5.2 LiN_(i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性能的分析 | 第50-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 | 第57-65页 |
4.1 ZnO包覆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7-63页 |
4.1.1 不同ZnO包覆量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1.2 不同ZnO包覆量对LiNi_(0.52)Co_(0.2)Mn_(0.28)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3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