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江南水乡古镇河道空间理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基本概念第12-14页
        1.2.1 江南地区第12页
        1.2.2 水乡古镇第12-13页
        1.2.3 河道空间第13页
        1.2.4 理景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江南水乡古镇河道空间的形成及理景要素分类第21-27页
    2.1 江南水乡古镇形成历史与概况第21-22页
    2.2 江南水乡古镇河道空间的形成第22-24页
        2.2.1 江南水乡古镇的山水格局第22页
        2.2.2 江南水乡古镇河道景观格局第22-24页
    2.3 江南水乡古镇河道理景要素分析第24-26页
        2.3.1 要素的意义第24-25页
        2.3.2 古镇河道理景要素的分类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临河界面的理景第27-50页
    3.1 临河界面理景要素分析第27-28页
    3.2 临河建筑形态分析第28-34页
        3.2.1 贴河而建的建筑形态第28-31页
        3.2.2 面水隔街的建筑形态第31-34页
    3.3 植被景观分析第34-38页
        3.3.1 植物应用现状第34-36页
        3.3.2 季相景观第36页
        3.3.3 分布特点第36-38页
    3.4 临河界面的理景结构第38-44页
        3.4.1 “河道型底界面”理景结构第40页
        3.4.2 “河道-道路型底界面”理景结构第40-41页
        3.4.3 “道路-河道-道路型底界面”理景结构第41-44页
    3.5 临河界面的理景特色第44-48页
        3.5.1 节奏与韵律第44-45页
        3.5.2 虚实与对比第45-46页
        3.5.3 尺度与比例第46-47页
        3.5.4 色彩与材质第47页
        3.5.5 模糊与渗透第47-48页
    3.6 影响临河界面理景的深层因素第48-49页
        3.6.1 地理环境因素第48页
        3.6.2 精神文化因素第48-49页
    3.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桥的理景第50-86页
    4.1 桥的区位分布第51-58页
    4.2 桥的形态样式第58-69页
        4.2.1 拱桥第58-62页
        4.2.2 梁桥第62-63页
        4.2.3 廊桥第63-64页
        4.2.4 亭桥第64-65页
        4.2.5 装饰与纹样第65-69页
    4.3 桥与视线变化第69-71页
        4.3.1 桥上与桥下第69-70页
        4.3.2 岸边看桥第70-71页
        4.3.3 水中看桥第71页
    4.4 河道交汇处桥的理景手法第71-78页
        4.4.1 丁字交汇处第74-76页
        4.4.2 十字交汇处第76-78页
    4.5 桥与其他理景要素的组合第78-81页
        4.5.1 桥与建筑的组合第78-80页
        4.5.2 桥与亭、廊的组合第80-81页
    4.6 桥的理景特色第81-82页
        4.6.1 主从与重点第81页
        4.6.2 引导与暗示第81-82页
    4.7 影响桥理景的因素第82-84页
        4.7.1 崇文重教的文化第82-83页
        4.7.2 民风民俗的影响第83-84页
        4.7.3 宗教信仰的影响第84页
        4.7.4 风水学的影响第84页
    4.8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临河节点的理景第86-102页
    5.1 临河节点分类第86-87页
    5.2 临河广场的理景第87-92页
        5.2.1 生活型临河广场第87-89页
        5.2.2 宗教型临河广场第89-91页
        5.2.3 商业型临河广场第91-92页
    5.3 河埠的理景第92-101页
        5.3.1 河埠的形态样式第92-98页
        5.3.2 河埠与建筑的组合第98-100页
        5.3.3 河埠与桥的组合第100-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结语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附件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老年活动空间建筑单元的适应性设计研究
下一篇:“空间生产”主导下城市更新中的地方建构研究--以深圳湖贝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