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9-17页 |
1.1 当代地域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 第9-11页 |
1.1.1 地域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1.2 中国地域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遗失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水平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水平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5.1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3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5.4 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2 黔阳古城地域文化资源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诠释 | 第17页 |
2.1.1 文化 | 第17页 |
2.1.2 文化景观 | 第17页 |
2.1.4 地域文化 | 第17页 |
2.2 黔阳古城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17-25页 |
2.2.1 自然地理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2.2.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9-22页 |
2.2.3 宗教信仰背景 | 第22-23页 |
2.2.4 社会民俗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2.2.5 外来文化背景 | 第24-25页 |
3 黔阳古城公共空间分析 | 第25-41页 |
3.1 黔阳古城古代公共空间 | 第25-27页 |
3.1.1 公共空间概念 | 第26-27页 |
3.1.2 场所精神概念 | 第27页 |
3.1.3 古城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27页 |
3.2 黔阳古城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27-41页 |
3.2.1 宏观体会 | 第28-29页 |
3.2.2 中观尺度——区域公共空间组织的交往与生活 | 第29-36页 |
3.2.3 微观尺度——环境公共空间景观要素构成 | 第36-41页 |
4 地域文化在黔阳古城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 第41-75页 |
4.1 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 第41-51页 |
4.1.1 街道空间 | 第41-46页 |
4.1.2 建筑入.空间 | 第46-47页 |
4.1.3 公共建筑空间 | 第47-51页 |
4.2 历史文化在公共空间装饰中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 第51-53页 |
4.2.1 大门空间装饰 | 第51-52页 |
4.2.2 脊饰空间装饰 | 第52页 |
4.2.3 公共建筑空间室内装饰 | 第52-53页 |
4.3 历史文化在园林空间中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 第53-57页 |
4.3.1 园林空间 | 第54-56页 |
4.3.2 园林空间的写意 | 第56页 |
4.3.3 园林风水 | 第56-57页 |
4.4 黔阳古城与凤凰古城公共空间的对比 | 第57-65页 |
4.4.1 自然地理文化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对比 | 第57-58页 |
4.4.2 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对比 | 第58-65页 |
4.5 黔阳古城与平遥古城公共空间的对比 | 第65-75页 |
4.5.1 自然地理文化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对比 | 第65页 |
4.5.2 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对比 | 第65-75页 |
5 黔阳古城地域文化及公共空间的保护与运用 | 第75-83页 |
5.1 黔阳古城整体格局上的保护 | 第75页 |
5.2 黔阳古城自然环境的保护 | 第75页 |
5.3 黔阳古城文化的保护 | 第75-76页 |
5.4 黔阳古城公共空间的保护 | 第76页 |
5.4.1 古城空间特征的保护 | 第76页 |
5.4.2 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 | 第76页 |
5.4.3 古城空间意境营造及保护 | 第76页 |
5.5 黔阳古城保护措施 | 第76-77页 |
5.6 建筑界面上公共空间的重生(更新)的原则 | 第77-79页 |
5.7 黔阳古城地域文化及公共空间的运用 | 第79-83页 |
6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