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和土地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页 |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 系统原理 | 第19-20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5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2.5.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1-22页 |
2.5.2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 | 第22-24页 |
3 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分析 | 第24-2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25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6页 |
3.1.3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第26页 |
3.2 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3 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36页 |
4.1 数据资料来源 | 第29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4.1.2 其他数据的获取 | 第29页 |
4.2 遥感解译处理 | 第29-32页 |
4.3 各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32-36页 |
4.3.1 生态丰度 | 第32页 |
4.3.2 水网密度 | 第32页 |
4.3.3 植被指数 | 第32-33页 |
4.3.4 景观格局指数 | 第33-34页 |
4.3.5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第34-36页 |
5 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模型构建 | 第36-42页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6页 |
5.1.2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6-37页 |
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7-38页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39页 |
5.3.1 特尔菲法 | 第38页 |
5.3.2 改进的熵值法 | 第38-39页 |
5.4 综合评价模型 | 第39页 |
5.5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9-42页 |
6 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定量分析 | 第42-55页 |
6.1 城镇化综合水平定量分析 | 第42-47页 |
6.2 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定量分析 | 第47-55页 |
7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耦合关系分析 | 第55-66页 |
7.1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耦合度分析 | 第55-56页 |
7.2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56-61页 |
7.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61-64页 |
7.4 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7.4.1 城镇化发展对策 | 第64页 |
7.4.1.1 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 第64页 |
7.4.1.2 友好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64页 |
7.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第64-65页 |
7.4.2.1 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 第64-65页 |
7.4.2.2 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并举 | 第65页 |
7.4.3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调控对策 | 第65-66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8.1 结论 | 第66-67页 |
8.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