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概述 | 第9-10页 |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1-16页 | 
| 1.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 第11-13页 | 
| 1.3.2 混合减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6页 | 
| 1.4 混合减震的工程实例 | 第16-18页 | 
| 1.4.1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 1.4.2 混合减震设计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 2 屈曲约束支撑、粘滞阻尼器的基本性能分析 | 第21-33页 | 
| 2.1 屈曲约束支撑的基本性能分析 | 第21-24页 | 
| 2.1.1 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 | 第21-22页 | 
| 2.1.2 屈曲约束支撑的刚度计算 | 第22-24页 | 
| 2.1.3 屈曲约束支撑的体系的优缺点 | 第24页 | 
| 2.2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24-32页 | 
| 2.2.1 阻尼器的分类 | 第24-25页 | 
| 2.2.2 粘滞阻尼器的构造 | 第25-27页 | 
| 2.2.3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27-3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屈曲约束支撑和粘滞阻尼器的模拟及优化布置 | 第33-49页 | 
| 3.1 Midas软件简介 | 第33页 | 
| 3.2 屈曲约束支撑模拟 | 第33-38页 | 
| 3.2.1 内核的本构关系 | 第33-35页 | 
| 3.2.2 有限元模拟 | 第35-37页 | 
| 3.2.3 不同宽厚比对屈曲约束支撑耗能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3 粘滞阻尼器模拟及优化布置 | 第38-48页 | 
| 3.3.1 粘滞阻尼器模拟 | 第38-39页 | 
| 3.3.2 粘滞阻尼器在框架结构中的优化布置 | 第39-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L形偏心框架结构混合减震分析 | 第49-67页 | 
| 4.1 混合减震简述 | 第49页 | 
| 4.2 理论模型及运动方程 | 第49-54页 | 
| 4.2.1 结构混合减震理论模型 | 第49-50页 | 
| 4.2.2 平扭耦联结构运动方程 | 第50页 | 
| 4.2.3 刚度矩阵、阻尼矩阵的计算 | 第50-54页 | 
| 4.3 混合减震结构数值模拟 | 第54-67页 | 
| 4.3.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 第54-55页 | 
| 4.3.2 地震波、荷载的选取 | 第55-57页 | 
| 4.3.3 多遇地震下弹性时程分析 | 第57-65页 | 
| 4.3.4 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验算 | 第65-6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5.1 结论 | 第67页 |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