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4页
        1.1.1 俯冲隧道中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第17-20页
        1.1.2 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岩石学性质第20-22页
        1.1.3 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岩第22-24页
    1.2 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4页
    1.3 工作量小结第24-2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7-35页
    2.1 大别造山带第28-31页
        2.1.1 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第28-29页
        2.1.2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变质时代第29页
        2.1.3 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及其部分熔融第29-30页
        2.1.4 大别造山带碰撞后岩浆岩第30-31页
    2.2 红安造山带第31-32页
    2.3 秦岭造山带第32-35页
第三章 样品描述第35-43页
    3.1 大别造山带镁铁质侵入岩第35-39页
        3.1.1 椒子岩第35-38页
        3.1.2 道士冲第38-39页
        3.1.3 祝家铺第39页
    3.2 红安造山带镁铁质岩墙第39-40页
    3.3 西秦岭碱性玄武岩第40-43页
        3.3.1 麻当第40-41页
        3.3.2 甘加第41-42页
        3.3.3 多茂禾第42-43页
第四章 分析方法第43-51页
    4.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第43-44页
    4.2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第44页
    4.3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第44-45页
    4.4 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第45-46页
    4.5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第46页
    4.6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第46页
    4.7 矿物原位Sr同位素分析第46-47页
    4.8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第47页
    4.9 SIMS锆石氧同位素分析第47-48页
    4.10 SIMS锆石U-Pb定年第48页
    4.11 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测定第48-49页
    4.12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49页
    4.13 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同时原位分析第49-51页
第五章 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成因第51-119页
    5.1 引言第51-52页
    5.2 结果第52-66页
        5.2.1 锆石U-Pb年龄第52-56页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56-60页
        5.2.3 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第60页
        5.2.4 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第60-61页
        5.2.5 锆石原位氧同位素第61-62页
        5.2.6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62-66页
    5.3 讨论第66-74页
        5.3.1 地幔源区中地壳组分的加入第67-70页
        5.3.2 地幔源区的性质第70-74页
    5.4 大陆俯冲隧道中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第74-79页
    5.5 成因模式第79-81页
    5.6 小结第81-82页
    附表第82-119页
第六章 红安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墙成因第119-153页
    6.1 引言第119-120页
    6.2 结果第120-129页
        6.2.1 锆石U-Pb年龄第120-122页
        6.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122-124页
        6.2.3 全岩Sr-Nd-Pb-Hf同位素特征第124-128页
        6.2.4 锆石Hf-O同位素第128-129页
    6.3 红安镁铁质火成岩的成因第129-135页
        6.3.1 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第130-132页
        6.3.2 洋壳俯冲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第132-135页
    6.4 大陆碰撞带两种类型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第135-136页
    6.5 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变第136-139页
    6.6 结论第139-140页
    附表第140-153页
第七章 西秦岭碱性玄武岩成因第153-178页
    7.1 引言第153-154页
    7.2 结果第154-159页
        7.2.1 锆石U-Pb年龄第154页
        7.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154-157页
        7.2.3 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第157-158页
        7.2.4 锆石Hf同位素第158-159页
    7.3 讨论第159-168页
        7.3.1 碱性玄武岩的喷发时间第159-160页
        7.3.2 热液蚀变、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的影响第160-161页
        7.3.3 碱性玄武岩的成因第161-168页
    7.4 碱性玄武岩记录古特提斯洋壳的再循环第168页
    7.5 结论第168-170页
    附表第170-178页
第八章 大陆碰撞带中的源区混合与岩浆混合第178-217页
    8.1 引言第178-179页
    8.2 结果第179-190页
        8.2.1 锆石U-Pb年龄第179-180页
        8.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180-181页
        8.2.3 全岩Sr-Nd-Pb同位素第181-183页
        8.2.4 锆石Hf同位素第183页
        8.2.5 矿物主微量元素和原位Sr同位素第183-190页
    8.3 讨论第190-194页
        8.3.1 源区混合第190-192页
        8.3.2 岩浆混合第192-194页
    8.4 大陆俯冲工厂中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成因第194-196页
    8.5 结论第196-198页
    附表第198-217页
第九章 大陆碰撞过程中板片-地幔相互作用与碰撞后镁铁质岩石第217-225页
    9.1 引言第217页
    9.2 碰撞造山带地壳物质再循环第217-220页
    9.3 俯冲隧道中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第220-222页
    9.4 碰撞后镁铁质岩记录的岩石成因过程第222-225页
第十章 结论第225-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53页
致谢第253-2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侧柏和国槐对干旱和铅胁迫的耐性及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下一篇:高、低压下砂土剪切带及砂土—结构界面层力学行为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