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2.1 铅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 第15-18页 |
1.2.2 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 铅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第19-20页 |
1.2.4 植物对铅的抗性研究 | 第20-21页 |
1.2.5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 | 第21-23页 |
1.2.6 交叉适应研究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PEG 预处理对侧柏和国槐种子耐铅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2.2.1 PEG 预处理对铅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2 PEG 预处理对铅胁迫下侧柏和国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干旱-铅交叉胁迫对侧柏和国槐幼苗的影响 | 第32-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2-33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3.2.1 干旱、铅交叉胁迫对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2 干旱、铅交叉胁迫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 讨论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干旱和铅胁迫对侧柏和国槐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41-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2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苗木株高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第45页 |
4.2.5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苗木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干旱和铅胁迫对侧柏和国槐苗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49-5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9-50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5.2.1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5.2.2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3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4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5 干旱、铅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叶片相对水分亏缺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讨论 | 第54-55页 |
5.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干旱和铅胁迫对侧柏和国槐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56-6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6-57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57-66页 |
6.2.1 干旱胁迫对苗木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2 铅胁迫对苗木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58-62页 |
6.2.3 干旱、铅复合胁迫对苗木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62-66页 |
6.3 讨论 | 第66-67页 |
6.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七章 铅在侧柏和国槐体内的积累及分布规律 | 第69-75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9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7.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9页 |
7.2 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7.2.1 侧柏体内铅积累及分布 | 第69-71页 |
7.2.2 国槐体内铅积累及分布 | 第71-72页 |
7.2.3 侧柏和国槐植株体内铅富集及转运系数比较 | 第72页 |
7.3 讨论 | 第72-73页 |
7.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八章 侧柏和国槐对旱区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 第75-86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8.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8.1.2 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8.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76页 |
8.1.4 数据处理 | 第76页 |
8.2 结果分析 | 第76-83页 |
8.2.1 侧柏和国槐对旱区铅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6-79页 |
8.2.2 侧柏和国槐对旱区铅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83页 |
8.3 讨论 | 第83-85页 |
8.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8页 |
9.3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