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黄单胞杆菌的分子标记与致病相关因子的鉴定

缩略词表第5-11页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9页
    前言第15页
    1.1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分布第15-17页
    1.2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症状第17-18页
    1.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病原菌的检验检疫研究第18-26页
        1.3.1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命名第18-19页
        1.3.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性质第19页
        1.3.3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检疫方法研究第19-26页
    1.4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机制的探究第26-37页
        1.4.1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侵染模式第27-28页
        1.4.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激发植物的抗病性和感病性第28-29页
        1.4.3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性效应因子第29-37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7-39页
第二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分子标记筛选及检测第39-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1.1 供试菌株第39-40页
        1.2 水稻种子第40页
        1.3 仪器与试剂第40页
        1.4 病菌序列的获得及模式种的选取第40页
        1.5 显性与共显性分子标记引物的设计第40-41页
        1.6 PCR模板的制备第41页
        1.7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第41页
        1.8 携菌水稻种子样品的检测第4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2.1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专化的显性分子标记筛选及验证第42-45页
        2.2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专化的显性分子标记筛选及验证第45-49页
        2.3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共显性分子标记进行PCR验证第49-52页
        2.4 对稻种样品的检测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5页
        3.1 获得了可以有效区分XOO和XOC的分子标记第54页
        3.2 分子标记的联合应用第54-55页
        3.3 分子标记可应用于种间差异分析第55页
        3.4 分子标记可应用于进化上的差异分析第55页
    4 结论第55-57页
第三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因子AvrRxo1的相关研究第57-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5页
        1.1 菌株与质粒第57-58页
        1.2 植物材料第58页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8页
        1.4 仪器与试剂第58-59页
        1.5 五菌株来源的avrRxo1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页
        1.6 avrRxo1_(RS105)氨基端与羧基端截短后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页
        1.7 avrRxo1_(RS105)点突变的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60页
        1.8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体系第60页
        1.9 VIGS第60页
        1.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0-61页
        1.1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1页
        1.12 突变菌株的T载体构建第61-63页
            1.12.1 pEASY~(TM)-T1::avrRxo1-1载体构建第61页
            1.12.2 pEASY~(TM)-T1::avrRxo1-2载体构建第61页
            1.12.3 pEASY~(TM)-T1::avrRxo1-3载体构建第61页
            1.12.4 突变体菌株的构建第61-62页
            1.12.5 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第62-63页
        1.13 对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进行生理生化性质的检测第63-64页
            1.13.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3页
            1.13.2 游动性和趋化应答试验第63页
            1.13.4 胞外纤维素酶的测定第63页
            1.13.5 生物膜的检测第63-64页
            1.13.6 在非寄主玉米B73上的过敏性反应的检测第64页
            1.13.7 在寄主水稻上的致病性测定第64页
            1.13.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在水稻上的生长曲线检测第64页
        1.14 细菌RNA的抽提与RT-PCR第64-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81页
        2.0 不同来源的avrRxo1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第65页
        2.1 相关载体构建第65-68页
            2.1.1 不同来源的五个条斑病菌菌株的avrRxo1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5-66页
            2.1.2 avrRxo1_(RS105)氨基端与羧基端截短后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6-67页
            2.1.3 avrRxol rsios 相关点突变的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7-68页
        2.2 野生型Xoc能激发烟草产生的HR反应依赖于SGT1和HSP90第68-71页
        2.3 来源不同avrRxo1在烟草上的瞬时表达表现为毒性并且存在差异第71-72页
        2.4 avrRxo1基因毒性功能的关键结构域第72-74页
        2.5 avrRxo1基因毒性功能的关键位点第74页
        2.6 R△avrRxo1突变菌株的相关研究第74-77页
            2.6.1 RS105突变菌株T载体的构建第75页
            2.6.2 RS105突变菌株功能互补子载体的构建第75-76页
            2.6.3 突变菌株中avrRxo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6页
            2.6.4 R△avrRxo1突变菌株在非寄主玉米上的反应第76-77页
        2.7 R△avrRxo1突变菌株在寄主水稻IR24上的致病力第77-78页
        2.8 R△avrRxo1突变菌株的基本生理生化性质的检测第78-81页
            2.8.1 在MMX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78-79页
            2.8.2 游动性与趋化性第79-80页
            2.8.3 胞外纤维素酶的活性第80页
            2.8.4 生物膜的测定第80-81页
    3 讨论第81-84页
        3.1 效应因子AvrRxo1有助于分析XOO和XOC的致病力的差异第81-82页
        3.2 效应因子AvrRxo1对烟草细胞具有毒性第82页
        3.3 效应因子AvrRxo1功能的关键位点和结构域的分析第82-83页
        3.4 效应因子AvrRxo1功能的多样性分析第83-84页
        3.5 效应因子AvrRxo1影响XOC的致病力第84页
    4 结论第84-85页
第四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中与IAA相关的新致病因子的研究第85-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92页
        1.1 菌株与质粒第85-86页
        1.2 植物材料第86页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86页
        1.4 基因的结构分析第86-87页
        1.5 XOO菌株PX099A的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7页
        1.6 XOO菌株PX099A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87页
        1.7 载体构建第87-88页
            1.7.1 pEASY~(TM)-T1::pxo_04004载体构建第87页
            1.7.2 pEASY~(TM)-T1::pxo_04823载体构建第87-88页
            1.7.3 pEASY~(TM)-T1::pxo_00867载体构建第88页
            1.7.4 pEASY~(TM)-T1::pxo_03584载体构建第88页
            1.7.5 突变菌株的构建第88页
        1.8 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第88页
        1.9 XOO菌株发酵液中IAA产量的测定第88-89页
        1.10 XOO菌株及其突变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的检测第89页
            1.10.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89页
            1.10.2 游动性和趋化应答试验第89页
            1.10.3 胞外多糖的检测第89页
            1.10.4 胞外纤维素酶的测定第89页
            1.10.5 生物膜的检测第89页
        1.11 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测定第89页
        1.12 在寄主水稻上的致病性测定第89-90页
        1.13 用双向电泳的方法检测各菌株的分泌蛋白第90-91页
        1.14 细菌RNA的抽提以及RT-PCR第91-9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2-105页
        2.1 突变菌株以及互补菌株的构建第92-95页
            2.1.1 构建突变菌株的四个片段的TA克隆第92页
            2.1.2 构建互补菌株的四个片段的载体第92-93页
            2.1.3 突变菌株及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鉴定第93-95页
        2.2 HPLC法测定各个XOO菌株所代谢的IAA含量第95-98页
        2.3 突变菌株在水稻上的致病性检测第98-99页
        2.4 在非寄主植物烟草上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第99页
        2.5 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第99-103页
            2.5.1 胞外多糖(EPS)的产生第99-101页
            2.5.2 游动性与趋化性第101-102页
            2.5.3 胞外纤维素酶的活性第102页
            2.5.4 生物膜的形成第102-103页
            2.5.5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03页
        2.6 利用双向电泳的方法检测各菌株分泌蛋白的差异第103-105页
    3 讨论第105-106页
        3.1 XOO中存在多种IAA合成途径第105-106页
        3.2 与IAA合成相关的XOO突变菌株的致病力提高第106页
        3.3 IAA负调控致病相关因子EPS及Ⅲ型分泌蛋白的合成第106页
    4 结论第106-108页
全文总结及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9页
附录Ⅰ第129-133页
附录Ⅱ第133-135页
附录Ⅲ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V-B辐射对离体茶树新梢物质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用PVDF-HFP基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