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典型电子废物部件中有色金属回收机理及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1.1 典型电子废物部件的产生及特点第12-18页
        1.1.1 废锂离子电池的产生及特点第12-16页
        1.1.2 废电路板的产生及特点第16-18页
    1.2 典型电子废物部件的资源化回收现状第18-27页
        1.2.1 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第18-23页
        1.2.2 废电路板资源化回收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第23-27页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本研究课题的提出第27-28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8-30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2章 电子废物及其部件的可回收性评价第31-47页
    2.1 可回收性评价方法的建立第31-35页
        2.1.1 统计熵理论第32-33页
        2.1.2 品位分级方法第33-35页
        2.1.3 电子废物/部件可回收性评估方法第35页
    2.2 可回收性的评价结果及分析第35-43页
        2.2.1 评价结果的边界值第35-36页
        2.2.2 可回收性评价方法的应用:以废空调为例第36-37页
        2.2.3 电子废物及其部件的可回收性第37-41页
        2.2.4 电子废物及其部件可回收性的分级图和排序第41-43页
    2.3 回收难度评价方法与结果的现实应用第43-46页
        2.3.1 单一电子废物/组件的回收难度确定方法第43-44页
        2.3.2 结果分析及其现实应用第44-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废电路板热介质处理回收焊锡的机理及工艺第47-63页
    3.1 废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剥离过程的理论研究第47-51页
        3.1.1 供试材料的基本特征第47-49页
        3.1.2 离子液体的筛选第49-50页
        3.1.3 剥离过程中的热传递及傅里叶定律第50-51页
        3.1.4 废电路板元器件剥离过程的参数计算第51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1-55页
        3.2.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第52页
        3.2.3 废电路板拆解率的计算第52-53页
        3.2.4 影响因子的筛选和正交实验设计第53-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3.3.1 离子液体处理前后线路板的重量变化第55页
        3.3.2 拆解过程影响因子的筛选第55-57页
        3.3.3 废电路板拆解的参数优化第57-58页
    3.4 热介质拆解工艺的现实应用第58-62页
        3.4.1 拆解工艺的环境保护考虑第58-59页
        3.4.2 拆解工艺的物质流第59-60页
        3.4.3 拆解工艺的经济性评估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废锂离子电池热介质处理回收铝的机理及工艺第63-76页
    4.1 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铝箔分离过程的理论计算第63-69页
        4.1.1 供试材料的基本特征第63-64页
        4.1.2 离子液体的筛选第64-65页
        4.1.3 分离过程中的热传递及傅里叶定律第65-66页
        4.1.4 正极材料和铝箔分离过程的参数计算第66-69页
    4.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4.2.1 实验材料第69页
        4.2.2 试验装置及操作步骤第69-70页
        4.2.3 样品收集及分析第70页
    4.3 实验设计第70-71页
        4.3.1 离子液体加热分离工艺条件的优化第70页
        4.3.2 机械破碎和离子液体加热分离效果的对比第70-7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1-75页
        4.4.1 离子液体加热分离工艺条件的优化第71-73页
        4.4.2 机械破碎和离子液体加热分离效果的对比第73-74页
        4.4.3 离子液体加热拆解分离废锂离子电池的建议流程第74-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钴酸锂材料中钴锂金属的浸提回收工艺第76-90页
    5.1 草酸与钴酸锂反应的可行性分析第76-78页
        5.1.1 草酸和钴酸锂的基本性质第76-77页
        5.1.2 热力学分析第77-78页
    5.2 实验方法及设计第78-82页
        5.2.1 供试材料的基本特征第78-80页
        5.2.2 实验装置及试剂第80-81页
        5.2.3 实验设计第81-82页
        5.2.4 实验步骤第8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2-89页
        5.3.1 草酸回收钴酸锂材料的工艺参数优化第82-86页
        5.3.2 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第86-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钴酸锂材料中钴锂金属浸提回收的机理分析第90-109页
    6.1 实验方法及设计第90-92页
        6.1.1 供试材料的基本特征第90-91页
        6.1.2 实验设计第91页
        6.1.3 实验步骤第91-92页
    6.2 草酸浸提钴酸锂材料动力学研究第92-97页
        6.2.1 草酸浸提钴酸锂材料的物理化学过程分析第92-94页
        6.2.2 草酸浸提纯钴酸锂的动力学第94-95页
        6.2.3 草酸浸提钴酸锂材料的动力学第95-97页
    6.3 化学反应级数和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研究第97-108页
        6.3.1 化学反应级数的确定第97-101页
        6.3.2 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的确定第101-106页
        6.3.3 草酸与钴酸锂材料化学反应机理过程第106-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09-112页
    7.1 结论第109-111页
    7.2 建议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4-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海风机地基土力学响应基本规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下一篇:碳化钛陶瓷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