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2页 |
1.1 前言 | 第9-11页 |
1.2 甲烷制备合成气 | 第11-14页 |
1.2.1 甲烷制备合成气方法 | 第11-12页 |
1.2.2 CH_4/CO_2重整反应机理 | 第12-14页 |
1.3 CH_4/CO_2重整反应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CH_4/CO_2重整反应研究的主要方面 | 第14-16页 |
1.3.2 CH_4/CO_2重整反应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催化剂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8-28页 |
1.5 镍基催化剂的积碳问题 | 第28-30页 |
1.6 镍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0页 |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镍基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手段 | 第32-39页 |
2.1 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测试 | 第32-35页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页 |
2.1.3 活性测试装置图 | 第33-34页 |
2.1.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4-35页 |
2.1.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35页 |
2.1.6 计算方法 | 第35页 |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5-39页 |
2.2.1 氮气吸脱附曲线表征(BET) | 第35页 |
2.2.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35-36页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36页 |
2.2.4 紫外光谱表征(UV) | 第36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 第36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 第36-37页 |
2.2.7 热重分析(TG) | 第37页 |
2.2.8 程序升温还原表征(TPR) | 第37页 |
2.2.9 氧程序升温脱附表征(O_2-TPD) | 第37页 |
2.2.10 质谱(HLPC-MS) | 第37-38页 |
2.2.11 核磁共振(NMR) | 第38-39页 |
第三章 Y_2O_3掺杂Ni基催化剂对CH_4/CO_2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 | 第39-59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8页 |
3.3.1 氮气吸脱附曲线表征(BET) | 第41-42页 |
3.3.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42-43页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43-44页 |
3.3.4 紫外光谱表征(UV) | 第44-45页 |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 第45-48页 |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 第48-51页 |
3.3.7 程序升温还原表征(TPR) | 第51-52页 |
3.3.8 氧程序升温脱附表征(O_2-TPD) | 第52-53页 |
3.3.9 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 | 第53-56页 |
3.3.10 空速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11 热重分析(TG) | 第57-58页 |
3.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ZrO 掺杂 Ni 基催化剂对 CH_4/CO_2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 | 第59-78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7页 |
4.3.1 氮气吸脱附曲线表征(BET) | 第60-61页 |
4.3.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61-63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63-64页 |
4.3.4 紫外光谱表征(UV) | 第64-65页 |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 第65-68页 |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 第68-71页 |
4.3.7 程序升温还原表征(TPR) | 第71-72页 |
4.3.8 氧程序升温脱附表征(O_2-TPD) | 第72-73页 |
4.3.9 活性及稳定性讨论 | 第73-75页 |
4.3.10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11 热重分析(TG) | 第76-77页 |
4.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介孔氧化物的制备初探 | 第78-93页 |
5.1 前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5.2.1 18-N_3-18 的合成 | 第79-80页 |
5.2.2 介孔氧化锰的制备 | 第80-81页 |
5.3 结构表征 | 第8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1-91页 |
5.4.1 18-N_3-18 核磁共振氢谱 | 第81-84页 |
5.4.2 18-N_3-18 质谱 | 第84-86页 |
5.4.3 18-N_3-18 红外光谱 | 第86-87页 |
5.4.4 介孔氧化锰的 BET 及孔径分析 | 第87-89页 |
5.4.5 介孔氧化锰的 TEM 分析 | 第89-91页 |
5.5 结论 | 第91-93页 |
第六章 重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93-96页 |
6.1 重要结论 | 第93-94页 |
6.2 创新点 | 第94-95页 |
6.3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