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目次 | 第13-17页 |
图目录 | 第17-21页 |
表目录 | 第21-25页 |
1 绪论 | 第25-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2.1 水库水质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2.2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2.4 域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32-33页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 第34-4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4-38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4页 |
2.1.2 水资源特点及水库建设概况 | 第34-36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8页 |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38-40页 |
2.2.1 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 | 第38-39页 |
2.2.2 基于DEM数据的水库流域提取 | 第39页 |
2.2.3 其它数据与处理 | 第39-40页 |
3 浙江省水库水质演变趋势分析 | 第40-54页 |
3.1 2001-2013 年水库水质变化趋势 | 第42-51页 |
3.1.1 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3.1.2 2013年水库水质及营养现状 | 第44-45页 |
3.1.3 水库水质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 | 第45-50页 |
3.1.4 水库水质主要污染指标 | 第50-51页 |
3.2 大范围水库水质遥感监测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3.3 小结 | 第53-54页 |
4 基于TM/ETM+遥感数据的水库水质反演 | 第54-75页 |
4.1 数据及预处理 | 第54-57页 |
4.1.1 水质数据 | 第54-55页 |
4.1.2 水质数据异常值检验 | 第55页 |
4.1.3 遥感数据及水质数据的筛选 | 第55-57页 |
4.2 基于遥感数据的水库水质反演 | 第57-74页 |
4.2.1 水库水质遥感反演方法 | 第57页 |
4.2.2 TM/ETM+数据水库水质特征波段及波段组合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4.2.3 基于回归模型的水库水质遥感反演 | 第59-66页 |
4.2.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库水质遥感反演 | 第66-71页 |
4.2.5 两种模型的精度比较 | 第71-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5 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水质演变关系分析 | 第75-95页 |
5.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及结果 | 第75-77页 |
5.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77-81页 |
5.2.1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77-78页 |
5.2.2 耕地分布与变化的时空格局 | 第78-79页 |
5.2.3 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的时空格局 | 第79-81页 |
5.3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水质演变关系分析 | 第81-83页 |
5.4 流域社会经济变化 | 第83-88页 |
5.4.1 基于建设用地面积加权插值的统计数据尺度转换 | 第83-84页 |
5.4.2 流域人口的分布与时空变化格局 | 第84-85页 |
5.4.3 流域GDP与工业总产值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格局 | 第85-88页 |
5.5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 第88-94页 |
5.5.1 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89-92页 |
5.5.2 耕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92-94页 |
5.6 小结 | 第94-95页 |
6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水库水质影响机制研究 | 第95-108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96-100页 |
6.1.1 总体框架 | 第96页 |
6.1.2 水质等级 | 第96-97页 |
6.1.3 环境自变量的选取 | 第97-99页 |
6.1.4 CART决策树 | 第99-100页 |
6.2 水库水质空间分布情况 | 第100页 |
6.3 水库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 第100-103页 |
6.3.1 环境自变量的选择和分类规则 | 第100-102页 |
6.3.2 影响因子重要性比较 | 第102-103页 |
6.4 水库水质影响因子分析 | 第103-105页 |
6.4.1 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 | 第103-104页 |
6.4.2 人口密度与水库水质 | 第104页 |
6.4.3 土地利用状况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5 结合生态功能区划的饮用水水库保护 | 第105-106页 |
6.6 小结 | 第106-108页 |
7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理论的水库流域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108-124页 |
7.1 评价方法 | 第108-116页 |
7.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09-110页 |
7.1.2 指标的标准化 | 第110-111页 |
7.1.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11-114页 |
7.1.4 模糊集对分析法 | 第114-116页 |
7.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1页 |
7.2.1 分指标流域生态安全性分析 | 第116-120页 |
7.2.2 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120-121页 |
7.3 小结 | 第121-124页 |
7.3.1 方法分析 | 第121-122页 |
7.3.2 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 第122-12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9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4-127页 |
8.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References | 第129-14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