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两种新型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多孔材料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多孔材料的分类第13-14页
    1.2 多孔材料的应用第14-16页
        1.2.1 催化领域第14页
        1.2.2 环保领域第14-15页
        1.2.3 能源领域第15页
        1.2.4 生物领域第15-16页
        1.2.5 医学领域第16页
    1.3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6-18页
        1.3.1 模板法第16-17页
        1.3.2 溶胶—凝胶法第17页
        1.3.3 水热合成法第17-18页
    1.4 多孔材料的干燥方法第18-19页
        1.4.1 常压干燥法第18页
        1.4.2 冷冻干燥法第18-19页
        1.4.3 喷雾干燥法第19页
        1.4.4 其他干燥方法第19页
    1.5 超临界干燥技术第19-23页
        1.5.1 超临界流体简介第19-20页
        1.5.2 超临界干燥技术第20-23页
    1.6 本文立意及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自循环超临界干燥技术及其制备二氧化硅消光剂第24-42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8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5-26页
        2.2.2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26-27页
        2.2.3 分析方法第27-28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8-40页
        2.3.1 加热釜温度T_h的影响第28-31页
        2.3.2 冷却温度T_c的影响第31-33页
        2.3.3 原料醇水比R的影响第33-35页
        2.3.4 原料中有机溶剂的影响第35-36页
        2.3.5 BET分析第36-37页
        2.3.6 XRD分析第37-38页
        2.3.7 产品消光性检测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连续化超临界干燥技术及其制备二氧化硅消光剂第42-59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3-44页
        3.2.2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44-45页
        3.2.3 分析方法第45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6页
        3.3.1 预膨胀压力P_1的影响第46-48页
        3.3.2 干燥釜压力P_2的影响第48-49页
        3.3.3 干燥釜温度T的影响第49-50页
        3.3.4 原料醇水比R的影响第50-52页
        3.3.5 原料固含量w的影响第52-53页
        3.3.6 原料流量F的影响第53-55页
        3.3.7 XRD分析第55-56页
        3.3.8 产品消光性检测第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四章 连续化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高孔容氢氧化铝和氧化铝第59-72页
    4.1 引言第59-61页
        4.1.1 氢氧化铝简介第59页
        4.1.2 氧化铝简介第59-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2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1-62页
        4.2.2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62页
        4.2.3 分析方法第62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4.3.1 预膨胀压力P_1的影响第63-64页
        4.3.2 干燥釜压力P_2的影响第64-66页
        4.3.3 原料流量F的影响第66-67页
        4.3.4 XRD分析第67-68页
        4.3.5 氧化铝的制备第68-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JF公司卡头产品日本市场营销战略调整研究
下一篇:TiO2纳米管阵列的改性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