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1-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课题缘起第13-17页
        1.1.3 问题提出第17-18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1.2.1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第18-19页
        1.2.2 “村庄建设规划”第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重点第21页
        1.4.3 研究目标第21页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1-23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6 本章小结第23-25页
2 关于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方法的基础研究第25-41页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5-29页
        2.1.1 国内研究综述第25-27页
        2.1.2 国外研究综述第27-29页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9页
    2.2 理论基础研究第29-32页
        2.2.1 图底关系理论第29-31页
        2.2.2 合作竞争理论第31页
        2.2.3 景观格局理论第31-32页
    2.3 政策法规研究第32-36页
        2.3.1 相关政策法规第32-34页
        2.3.2 对本研究的指导第34-36页
    2.4 对象特征研究第36-38页
        2.4.1 上位引导不力,规划盲目开展第36页
        2.4.2 产业竞争无序,发展水平欠佳第36-37页
        2.4.3 生态稳定性差,但功能标准高第37页
        2.4.4 村庄“点多面散”,土地利用粗放第37-38页
        2.4.5 传统与现代交杂,“千村一面”凸显第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1页
3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方法构建第41-87页
    3.1 方法构建的研究框架第41-43页
        3.1.1 规划方法的内涵与构成第41-42页
        3.1.2 规划方法的研究框架第42-43页
    3.2 与典型地区相关特征的对比研究第43-51页
        3.2.1 县域整体特征对比第43-44页
        3.2.2 乡村建设特征对比第44-48页
        3.2.3 上级政策法规对比第48-50页
        3.2.4 小结第50-51页
    3.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功能定位与重点方向第51-54页
        3.3.1 现行规划体系对乡村建设的管控分析第51-52页
        3.3.2 基础功能:乡村科学规划建设的主要依据第52页
        3.3.3 延伸功能:促进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第52-53页
        3.3.4 重点方向:建立统筹、有效的“县域乡村建设管控方法”第53-54页
    3.4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体系第54-63页
        3.4.1 内容体系确定的途径第54页
        3.4.2 内容体系确定的原则与思路第54-55页
        3.4.3 村庄分类、分级方法的引入第55-56页
        3.4.4 规划内容体系构建第56-58页
        3.4.5 规划重点内容分析第58-59页
        3.4.6 县域层面重点内容第59-60页
        3.4.7 单元层面重点内容第60-61页
        3.4.8 “导则式”乡村建设引导第61-63页
    3.5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路线第63-78页
        3.5.1 技术路线整体设计第63-64页
        3.5.2 调查与分析第64页
        3.5.3 编制与实施第64-65页
        3.5.4 既有村庄分类、分级评价方法评析第65-72页
        3.5.5 临潭县村庄分类、分级技术过程第72-73页
        3.5.6 临潭县村庄分类、分级方法研究第73-78页
    3.6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成果体系第78-81页
        3.6.1 成果构成第78-80页
        3.6.2 特色成果体系第80-81页
    3.7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实现支持第81-84页
        3.7.1 实现机制第81-82页
        3.7.2 制度设计第82-83页
        3.7.3 利益协同第83页
        3.7.4 公众参与第83-84页
    3.8 本章小结第84-87页
4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实证研究第87-141页
    4.1 县域层面重点内容实证研究第87-121页
        4.1.1 评价单元整合第87-88页
        4.1.2 乡村职能分类第88-100页
        4.1.3 乡村空间管制分类第100-114页
        4.1.4 乡村空间建设分类第114-117页
        4.1.5 乡村发展等级划定第117-121页
    4.2 单元层面重点内容实践研究第121-128页
        4.2.1 乡村职能发展导则第121-122页
        4.2.2 乡村空间管制导则第122-124页
        4.2.3 乡村空间布局与风貌建设导则第124-128页
    4.3 对个体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效力验证第128-140页
        4.3.1 与村庄规划的衔接关系第128-130页
        4.3.2 村庄规划案例验证第130-140页
    4.4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5.1 结论与创新第141-142页
        5.1.1 研究结论第141-142页
        5.1.2 创新之处第142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142-145页
        5.2.1 研究不足第142-143页
        5.2.2 后续展望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5页
图表目录第155-159页
    图录第155-157页
    表录第157-159页
附录第159-165页
    附录1:村庄职能分类结果第159-161页
    附录2:村庄空间管制分类结果第161-162页
    附录3:村庄空间建设分类结果第162-164页
    附录4:村庄发展等级划定结果第164-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5页
    课题参与第165页
    项目实践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某住宅建筑的主、被动混合优化节能策略研究
下一篇:新中式商业街区空间尺度分析应用研究--以宝鸡金田利兹蓝顿商业街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