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三)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价值 | 第12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五) 基础理论 | 第16-20页 |
1、文化权利理论 | 第16-17页 |
2、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页 |
3、当代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4、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 | 第18-20页 |
(六) 分析框架 | 第20-21页 |
(七)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定位 | 第22-35页 |
(一)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 | 第22-26页 |
1、制度使命: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规定 | 第22-23页 |
2、品牌战略: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 | 第23-24页 |
3、国际经验: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支撑 | 第24-26页 |
(二)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优势 | 第26-30页 |
1、资源优势:强化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 第26-27页 |
2、体制优势:增进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 | 第27-28页 |
3、产业优势:营造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氛围 | 第28-30页 |
(三)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地域特色 | 第30-35页 |
1、结构体系完整: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特色 | 第30-31页 |
2、凸显比较优势: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特色 | 第31-32页 |
3、阶段式建设: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特色 | 第32-35页 |
三、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考察 | 第35-45页 |
(一)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 | 第35-38页 |
1、政策规划指导增强,建设方向逐渐明确 | 第35-36页 |
2、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供给效率增强 | 第36-37页 |
3、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富,文化资源得以延续 | 第37页 |
4、综合优势日益显现,建设活力稳步增强 | 第37-38页 |
(二)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 第38-41页 |
1、相关研究缺位,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定位模糊 | 第38-39页 |
2、基本框架体系尚未建成,整体效益难以实现 | 第39-40页 |
3、设施网络建设失衡,公共供给相对单一 | 第40页 |
4、保障机制相对薄弱,发展动力受限制 | 第40-41页 |
(三) 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 | 第41-45页 |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益 | 第42-43页 |
2、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 | 第43页 |
3、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品牌战略 | 第43-45页 |
四、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 | 第45-50页 |
(一) 市场化路径:构筑灵活高效的生产供给机制 | 第45-47页 |
(二) 社会化路径:形成互动开放的"多中心治理"结构 | 第47-48页 |
(三) 系统化路径:建构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48-50页 |
五、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50-55页 |
(一) 加强文化理论研究,提高建设的科学程度 | 第50页 |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建设的制度环境 | 第50-51页 |
(三) 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提升建设的整体效率 | 第51-52页 |
(四) 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巩固建设的基础条件 | 第52-53页 |
(五) 培育壮大"第三部门",推动实施主体多元化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55-56页 |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