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的视角与核心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的视角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与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14-16页 |
| ·国内城市研究历程和城市文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城市研究历程和城市文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框架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38页 |
| ·城市及城市文化 | 第19-30页 |
| ·城市文化概念的理解框架 | 第19-21页 |
| ·城市特质的认识 | 第21-26页 |
| ·城市文化的形成因素 | 第26-30页 |
| ·城市及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6页 |
| ·西方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第31-35页 |
| ·我国近代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35-36页 |
| ·回顾与反思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成长趋向——城市化视角下城市文化研究 | 第38-53页 |
| ·城市化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城市化的本质 | 第38页 |
| ·我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 | 第38-39页 |
| ·城市化带来城市的快速变化对城市文化的冲击 | 第39-40页 |
| ·西方城市化进程 | 第40-51页 |
| ·十九世纪城市化最显著的社会现象 | 第40-43页 |
| ·理论体系的出现 | 第43-47页 |
| ·城市发展的内动力 | 第47-51页 |
| ·回顾与结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实例分析——城市文化的社会空间特征 | 第53-78页 |
| ·城市文化体现的途径 | 第53页 |
| ·基于城市文化不同层面的研究途径 | 第53-58页 |
| ·城市文化研究载体体系 | 第53-54页 |
| ·城市文化的"物"的载体 | 第54-56页 |
| ·城市文化的"事"的载体 | 第56-58页 |
| ·城市文化的"人"的载体 | 第58页 |
| ·透视街区空间 | 第58-75页 |
| ·老城回民街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共生 | 第58-67页 |
| ·高新区现代街区——精英文化的代表 | 第67-71页 |
| ·曲江新区——传统城市空间下的现代展演 | 第71-75页 |
| ·综合比较与主要结论 | 第75-78页 |
| ·历史文化 | 第75页 |
| ·精英文化 | 第75-76页 |
| ·大众文化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路径探索——对我国城市文化成长的思考与启示 | 第78-95页 |
| ·基于"物"载体的城市文化功能与城市环境的融入 | 第78-86页 |
| ·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的物质空间 | 第78-80页 |
| ·分析逻辑:"点、线、面"的空间解读 | 第80-81页 |
| ·建筑环境:城市物质空间的"点" | 第81-82页 |
| ·公共交通:城市物质空间的"线" | 第82-83页 |
| ·公共空间:城市物质空间的"面" | 第83-86页 |
| ·基于"事"载体的城市文化价值与城市经济的联动 | 第86-88页 |
| ·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本化 | 第86-87页 |
| ·城市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经济的响应 | 第87-88页 |
| ·基于"人"载体的城市文化参与与城市社会的进步 | 第88-93页 |
| ·城市原住民 | 第88-90页 |
| ·城市新市民 | 第90-91页 |
| ·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