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署京剧曲本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昇平署京剧曲本的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9页 |
第一章 昇平署制度的建立与演出剧目的变化 | 第19-49页 |
第一节 清宫演剧机构的沿革 | 第19-35页 |
一、顺治朝至雍正朝的初创期 | 第19-22页 |
二、乾隆朝至嘉庆朝南府景山的勃兴 | 第22-28页 |
三、道光朝至清末昇平署制度的建立与成熟 | 第28-35页 |
第二节 升平署的管理 | 第35-44页 |
一、清宫演剧机构的人员结构变化 | 第35-41页 |
二、清宫名伶供奉制度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宫廷演出剧目的演变 | 第44-49页 |
第二章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改编与创编 | 第49-59页 |
第一节 昇平署承应剧目的改编传统 | 第49-54页 |
一、乐队的成熟与完善 | 第49-52页 |
二、清宫京剧剧目的改编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创编 | 第54-59页 |
第三章 昇平署京剧曲本形态研究 | 第59-95页 |
第一节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声腔形态 | 第59-75页 |
一、皮黄 | 第59-64页 |
二、梆子 | 第64-66页 |
三、吹腔 | 第66-68页 |
四、数板 | 第68-69页 |
五、南梆子 | 第69-71页 |
六、杂调 | 第71-75页 |
第二节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文本形态 | 第75-83页 |
一、总本 | 第75-79页 |
二、串关 | 第79-81页 |
三、单头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演出形态 | 第83-95页 |
一、帽儿排 | 第83-85页 |
二、花唱 | 第85-87页 |
三、清唱 | 第87-89页 |
四、承应戏 | 第89-95页 |
第四章 昇平署京剧曲本分类与思想意蕴 | 第95-127页 |
第一节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分类 | 第95-115页 |
一、昇平署曲本中的历史剧 | 第98-107页 |
二、昇平署曲本中的爱情剧 | 第107-113页 |
三、昇平署曲本中的市民剧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升平署京剧曲本的思想意蕴 | 第115-127页 |
一、道德观念的强化 | 第115-119页 |
二、市民意识的觉醒 | 第119-122页 |
三、娱乐精神的推崇 | 第122-127页 |
第五章 昇平署京剧曲本的人物形象与语言特征 | 第127-145页 |
第一节 鲜明的人物形象 | 第127-140页 |
一、儒生形象 | 第127-131页 |
二、女性形象 | 第131-133页 |
三、英雄形象 | 第133-136页 |
四、市井形象 | 第136-140页 |
第二节 独特的语言特征 | 第140-145页 |
一、个性化特征 | 第140-142页 |
二、方言化特征 | 第142-145页 |
结语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附录一 昇平署京剧曲本信息汇总 | 第152-154页 |
附录二 昇平署大事记 | 第154-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