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脑胶质瘤研究概述 | 第14页 |
1.2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 | 第14-19页 |
1.2.1 Tf概述 | 第14-15页 |
1.2.2 Tf的功能研究 | 第15-17页 |
1.2.3 Tf的临床应用 | 第17-19页 |
1.3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 | 第19-22页 |
1.3.1 ICG概述 | 第19-20页 |
1.3.2 ICG的结构与性质 | 第20-21页 |
1.3.3 ICG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4 载ICG纳米载体的研究 | 第22页 |
1.4 “诊疗一体化”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 第22-28页 |
1.4.1 诊疗一体化概述 | 第22-23页 |
1.4.2 生物成像技术 | 第23页 |
1.4.3 纳米诊疗 | 第23-24页 |
1.4.4 光热治疗(Phototherma Therapy,PTT) | 第24-28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8-32页 |
第3章 holo-Tf-ICG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 | 第32-33页 |
3.2.1 试剂与配制 | 第32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3.3 方法 | 第33-34页 |
3.3.1 holo-Tf-ICG的合成及条件优化 | 第33页 |
3.3.2 分子对接 | 第33页 |
3.3.3 holo-Tf-ICG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33-34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4.1 holo-Tf-ICG的合成条件筛选 | 第34-35页 |
3.4.2 holo-Tf与ICG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第35-36页 |
3.4.3 holo-Tf-ICG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holo-Tf-ICG对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靶向及PTT效应研究 | 第40-52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 | 第40-42页 |
4.2.1 细胞来源 | 第40页 |
4.2.2 试剂与配制 | 第40-41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4.3 方法 | 第42-45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42页 |
4.3.2 药物毒性检测 | 第42-43页 |
4.3.3 TfR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3页 |
4.3.4 holo-Tf-ICG的体外靶向研究 | 第43页 |
4.3.5 肿瘤类球体渗透实验 | 第43-44页 |
4.3.6 体外红外热成像 | 第44页 |
4.3.7 体外PTT杀伤效应研究 | 第44-45页 |
4.3.8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4.1 药物毒性的研究 | 第45页 |
4.4.2 TfR表达研究 | 第45-46页 |
4.4.3 细胞摄取及渗透 | 第46-48页 |
4.4.4 光热转换效率分析 | 第48-49页 |
4.4.5 体外PTT杀伤效应研究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holo-Tf-ICG纳米颗粒体内双模态成像及介导PTT的研究 | 第52-62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材料 | 第52-54页 |
5.2.1 试剂与配制 | 第52-53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5.3 方法 | 第54-55页 |
5.3.1 体内NIRF和PA成像 | 第54页 |
5.3.2 体内PTT | 第54-55页 |
5.3.3 H&E染色 | 第55页 |
5.3.4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5.4.1 体内双模态成像 | 第55-60页 |
5.4.2 体内PTT分析 | 第60-61页 |
5.4.3 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