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要素投入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1.2.2 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发展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模型的建立 | 第18-31页 |
2.1 参考模型简介 | 第18-24页 |
2.1.1 随机前沿模型 | 第18-19页 |
2.1.2 空间自相关 | 第19-20页 |
2.1.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20页 |
2.1.4 空间权重矩阵(与GWR模型中所用权重矩阵不同) | 第20-21页 |
2.1.5 空间误差 | 第21页 |
2.1.6 Solow增长核算 | 第21-22页 |
2.1.7 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 第22-23页 |
2.1.8 Markov链 | 第23页 |
2.1.9 空间Markov链 | 第23-24页 |
2.2 模型设定 | 第24-31页 |
2.2.1 生产函数的设定 | 第24-26页 |
2.2.2 基于面板数据的GWR模型统计推断 | 第26-27页 |
2.2.3 估计结果的无偏性证明 | 第27页 |
2.2.4 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27-28页 |
2.2.5 光滑参数θ的确定 | 第28页 |
2.2.6 改进的k近邻权重矩阵 | 第28-29页 |
2.2.7 产出分解 | 第29-31页 |
3 省域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析 | 第31-40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2页 |
3.1.1 产出 | 第31页 |
3.1.2 资本存量、FDI存量 | 第31页 |
3.1.3 劳动力投入 | 第31页 |
3.1.4 环境消耗 | 第31-32页 |
3.1.5 技术进步 | 第32页 |
3.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32-34页 |
3.3 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 第34-40页 |
4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分析 | 第40-50页 |
4.1 中国TFP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其来源 | 第40页 |
4.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差距及其演变 | 第40页 |
4.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内差距图 | 第40-42页 |
4.4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间差距及其演变 | 第42-43页 |
4.5 我国TFP差距贡献率的演变 | 第43页 |
4.6 我国TFP发展水平的分布规律分析 | 第43-44页 |
4.7 省域TFP发展水平的俱乐部趋从现象 | 第44-46页 |
4.8 TFP水平转移现象的空间分布 | 第46-47页 |
4.9 空间滞后条件下的TFP转移分布 | 第47-50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A | 第59-61页 |
1、遗传算法简介 | 第59页 |
2、多维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计算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