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复合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3 国内外软岩巷道支护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下金煤矿地质特征分析及岩石试验研究第19-40页
    2.1 矿区概况第19-20页
    2.2 矿区综合地质概况第20-26页
        2.2.1 地层特征分析第20-21页
        2.2.2 构造特征分析第21-22页
        2.2.3 煤层地质特征分析第22-24页
        2.2.4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第24-26页
    2.3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实验第26-36页
        2.3.1 矿岩的密度测试第26-27页
        2.3.2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实验第27-32页
        2.3.3 煤和泥岩的C、φ值的估算第32页
        2.3.4 砂岩的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的测定第32-34页
        2.3.5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实验成果汇总第34页
        2.3.6 围岩的微观结构试验第34-36页
    2.4 地应力测量第36-39页
        2.4.1 测量原理及选用的方法第36页
        2.4.2 现场原岩地应力测量及结果汇总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下金煤矿深部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工程难度评价第40-52页
    3.1 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与特征第40-41页
        3.1.1 变形破坏机理第40页
        3.1.2 变形破坏特征第40-41页
    3.2 巷道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1-46页
        3.2.1 工程地质调查第41-42页
        3.2.2 下金煤矿巷道变形破坏特点第42-44页
        3.2.3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4-46页
    3.3 下金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工程难度评价第46-51页
        3.3.1 深部岩体工程难度评价第46-48页
        3.3.2 软岩岩体工程难度评价第48-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轨道下山巷道开挖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第52-67页
    4.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介绍第52-53页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53-55页
        4.2.1 模拟巷道概况第53页
        4.2.2 数值模型网格划分第53-54页
        4.2.3 数值模型方案的选择及求解步骤第54-55页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5-60页
        4.3.1 巷道围岩位移变化特点第55-58页
        4.3.2 巷道围岩塑性破坏特点第58-59页
        4.3.3 剪切应力变化特点第59-60页
    4.4 支护参数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第60-66页
        4.4.1 喷射混凝土强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61-63页
        4.4.2 锚杆直径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63-64页
        4.4.3 锚固方式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64-65页
        4.4.4 锚杆间排距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轨道下山巷道支护工程实践研究第67-82页
    5.1 轨道下山巷道支护设计与施工第67-75页
        5.1.1 巷道开挖第67-68页
        5.1.2 支护方式的确定第68页
        5.1.3 支护参数设计第68-70页
        5.1.4 支护材料选择第70-71页
        5.1.5 支护施工工艺第71-74页
        5.1.6 锚杆锚固力测试安全技术措施第74-75页
    5.2 矿压监测设计及结果分析第75-81页
        5.2.1 监测原理及目的第75页
        5.2.2 监测仪器第75-76页
        5.2.3 监测点布置第76-78页
        5.2.4 监测结果分析第78-81页
    5.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表第88-95页
致谢第95-96页
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煤机滚筒截割过程运动参数匹配研究
下一篇:露天矿剥离工作面粉尘分布与运移规律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