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采煤机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2.1 国外采煤机的研究与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采煤机的研究与发展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截齿截割机理及载荷分析 | 第18-34页 |
2.1 煤岩的物理机械特性 | 第18-21页 |
2.2 截齿对煤岩的截割机理 | 第21-24页 |
2.3 镐型截齿的载荷分析 | 第24-29页 |
2.3.1 锐利截齿平均载荷 | 第24-27页 |
2.3.2 磨钝截齿平均载荷 | 第27页 |
2.3.3 截齿的侧向力 | 第27-28页 |
2.3.4 截齿的峰值载荷 | 第28-29页 |
2.4 螺旋滚筒的载荷分析 | 第29-33页 |
2.4.1 滚筒受力分析 | 第29-31页 |
2.4.2 截齿的切屑厚度 | 第31页 |
2.4.3 切屑厚度对截割阻力的影响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滚筒转速和牵引速度匹配的理论分析 | 第34-46页 |
3.1 影响截割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4-39页 |
3.2 滚筒转速和牵引速度的匹配分析 | 第39-45页 |
3.2.1 滚筒转速和牵引速度与切削厚度的关系 | 第39-40页 |
3.2.2 截割比能耗与切屑厚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3.2.3 滚筒转速与牵引速度的理论匹配关系 | 第41-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滚筒截割煤岩的数值模拟 | 第46-60页 |
4.1 采煤机滚筒与煤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4.1.1 镐形截齿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1.2 滚筒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1.3 滚筒装配及干涉检验 | 第48页 |
4.1.4 煤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4.2 滚筒截割煤岩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0-56页 |
4.2.1 滚筒3D模型向ANSYS/LS-DYNA的导入 | 第51页 |
4.2.2 ANSYS/LS-DYNA的单位制 | 第51页 |
4.2.3 定义有限元单元类型 | 第51-52页 |
4.2.4 定义有限元材料模型 | 第52页 |
4.2.5 划分有限元网格 | 第52-53页 |
4.2.6 定义Part | 第53页 |
4.2.7 定义接触类型 | 第53-54页 |
4.2.8 定义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并施加约束 | 第54-55页 |
4.2.9 煤岩破坏参数的设定 | 第55页 |
4.2.10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 第55-56页 |
4.2.11 输出K文件 | 第56页 |
4.3 显式动力学求解 | 第56-57页 |
4.4 仿真模拟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模拟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60-84页 |
5.1 煤岩破碎应力分析 | 第60-63页 |
5.2 滚筒载荷应力分析 | 第63-66页 |
5.3 滚筒转速和牵引速度对载荷的影响 | 第66-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