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 内容结构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一、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 | 第19-22页 |
(一) 债务 | 第19-20页 |
(二) 政府债务 | 第20-22页 |
(三) 地方政府债务 | 第22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 第22-26页 |
(一) 会计学意义上的债务分类 | 第22-23页 |
(二) 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债务分类 | 第23-24页 |
(三) 结合我国政府的实际情况——政府财务矩阵 | 第24-26页 |
三、 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7-37页 |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27-32页 |
(一) 地方政府债务性质的构成 | 第27-29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 | 第29-30页 |
(三) 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 | 第30-32页 |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 | 第32-35页 |
(一) 地方政府间错误的政绩观 | 第32-33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乏严格性和规范性 | 第33-34页 |
(三)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律法规等不完善 | 第34页 |
(四) 国家长期的一些政策因素不更新 | 第34-35页 |
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一) 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影响地方财力和财政秩序 | 第35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过重降低投资效率 | 第35-36页 |
(三) 地方政府债务过重易衍生其他风险 | 第36页 |
(四) 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影响政府信用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5页 |
一、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类型 | 第37-38页 |
(一) 市场约束型 | 第37-38页 |
(二) 共同协商型 | 第38页 |
(三) 制度约束型 | 第38页 |
(四) 行政控制型 | 第38页 |
二、 国外主要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概况 | 第38-42页 |
(一) 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 | 第38-40页 |
(二) 发展中国家:以南非为例 | 第40-41页 |
(三) 转型期国家:以俄罗斯为例 | 第41-42页 |
三、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5页 |
(一)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防范体制 | 第42页 |
(二)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惩罚机制 | 第42页 |
(三) 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加强 | 第42-43页 |
(四)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透明度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一、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制度,保障信息透明化 | 第45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法制化,用法律来防范债务危机 | 第45-46页 |
三、 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