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研究状况述评 | 第12-21页 |
1.3.1 国内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9页 |
1.3.2 国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0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23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失能老年人 | 第24页 |
2.1.2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2.2.4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西安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 第28-44页 |
3.1 西安市老龄人口情况 | 第28-31页 |
3.1.1 人口日益老化 | 第28-29页 |
3.1.2 老龄人口抚养比例大 | 第29-30页 |
3.1.3 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大 | 第30-31页 |
3.2 西安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 第31-43页 |
3.2.1 长期照护资金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 第31-38页 |
3.2.2 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初显功效 | 第38-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西安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44-70页 |
4.1 西安市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4-63页 |
4.1.1 长期照护资金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44-47页 |
4.1.2 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47-63页 |
4.2 制约西安市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63-69页 |
4.2.1 制度因素 | 第63-64页 |
4.2.2 经济因素 | 第64-66页 |
4.2.3 人力因素 | 第66-68页 |
4.2.4 思想观念因素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70-81页 |
5.1 国外典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 第70-76页 |
5.1.1 德国、日本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 第70-72页 |
5.1.2 英国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 第72-74页 |
5.1.3 美国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 第74-76页 |
5.2 国内长期照护试点地区的实践 | 第76-78页 |
5.3 国内外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经验启示 | 第78-80页 |
5.3.1 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模式的经验 | 第78-79页 |
5.3.2 国内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完善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对策 | 第81-91页 |
6.1 建立可持续的长期照护资金保障体系 | 第81-84页 |
6.1.1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第81-82页 |
6.1.2 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 第82-84页 |
6.2 构建“四位一体”医养结合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 | 第84-90页 |
6.2.1 发挥政府在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 第84-87页 |
6.2.2 夯实家庭在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 第87-88页 |
6.2.3 建立需求导向的社区照护服务保障体系 | 第88-89页 |
6.2.4 建立医养结合型的机构照护服务保障体系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1 | 第96-99页 |
附录2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