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盐胁迫下茶树对外源水杨酸的生理响应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第12-14页
        1.2.1 抑制植物生长第12页
        1.2.2 渗透胁迫第12页
        1.2.3 离子毒害第12-13页
        1.2.4 营养亏缺第13页
        1.2.5 氧化胁迫第13页
        1.2.6 光合系统第13页
        1.2.7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第13-14页
    1.3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1 植物耐盐结构特征第14页
        1.3.2 渗透调节机制第14-15页
        1.3.3 抗氧化系统的调节机制第15-16页
        1.3.4 内源激素调节机制第16页
        1.3.5 光合途径的适应机制第16页
    1.4 外源水杨酸缓解植物盐害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1 外源 SA 对植物渗透物质的调节第17页
        1.4.2 外源 SA 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调节第17页
        1.4.3 外源 SA 对植物光合系统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调节第17-18页
    1.5 陕南茶树栽培的基本特征及茶产业发展现状第18-19页
第二章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生长及渗透调节的影响第19-25页
    2.1 试验材料第19-20页
        2.1.1 植物材料第19页
        2.1.2 育苗基质第19页
        2.1.3 种植盆第19页
        2.1.4 主要试剂第19-20页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1页
        2.2.1 试验设计第20页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0-21页
    2.3 数据分析第21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1-24页
        2.4.1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组织水分状况及生长的影响第21-22页
        2.4.2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2-23页
        2.4.3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丙二醛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25-33页
    3.1 试验材料第25-27页
        3.1.1 植物材料第25页
        3.1.2 育苗基质第25页
        3.1.3 种植盆第25页
        3.1.4 主要试剂第25-27页
        3.1.5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7页
    3.2 试验方法第27-29页
        3.2.1 试验设计第27页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7-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3.3.1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超氧阴离子(O2-)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3.3.2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抗坏血酸(As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第33-42页
    4.1 试验材料第33页
        4.1.1 植物材料第33页
        4.1.2 育苗基质第33页
        4.1.3 种植盆第33页
        4.1.4 主要试剂第33页
        4.1.5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3页
    4.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4.2.1 试验设计第33-34页
        4.2.2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4-3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4.3.1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4.3.2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光合作用及蒸腾相关指标的影响第36页
        4.3.3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第36-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42-46页
    5.1 讨论第42-44页
        5.1.1 渗透物质调节的响应第42页
        5.1.2 抗氧化酶系统调节的响应第42-43页
        5.1.3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响应第43-44页
    5.2 结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骨干亲本小偃22抗旱耐寒适应性分析及对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下一篇:陕西茶园土壤养分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