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文献回顾 | 第16-27页 |
第一部分 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 | 第16-20页 |
1.1 牙周组织的改建 | 第16-17页 |
1.2 牙周膜的改建 | 第17-18页 |
1.3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 第18-19页 |
1.4 牙周膜血管微循环的变化 | 第19页 |
1.5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膜细胞消亡机制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自噬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2.1 自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20页 |
2.2 自噬的形式 | 第20-21页 |
2.3 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21-23页 |
2.4 LC3 蛋白与自噬的关系 | 第23页 |
2.5 自噬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作用 | 第23-25页 |
2.6 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25-27页 |
实验一 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27-40页 |
1 材料 | 第27-2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7-28页 |
1.2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1 SD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 | 第28-29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29页 |
2.3 组织取材、固定 | 第29-30页 |
2.4 SD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0-31页 |
2.5 SD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间隙宽度变化的研究 | 第31-32页 |
2.6 SD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膜中细胞数量的计数方法 | 第32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36页 |
3.1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 | 第32-33页 |
3.2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组织形态 HE 染色观察结果 | 第33-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关于本研究中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4.2 关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间隙宽度的变化 | 第37-38页 |
4.3 关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膜内毛细血管的变化 | 第38页 |
4.4 关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膜内细胞数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实验二 饥饿诱导环境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自噬作用发生情况的实验研究 | 第40-53页 |
1 材料 | 第41-42页 |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2 方法 | 第42-47页 |
2.1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 | 第42页 |
2.2 抗角蛋白和抗波形蛋白染色法鉴定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来源 | 第42-43页 |
2.3 实验分组 | 第43页 |
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浆中自噬体的变化 | 第43-44页 |
2.5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 LC3 的表达 | 第44-45页 |
2.6 Western blot 检测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 LC3 的表达 | 第45-47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3 结果 | 第47-50页 |
3.1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第47-48页 |
3.2 透射电镜观察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 第48-49页 |
3.3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第49页 |
3.4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3页 |
4.1 关于饥饿诱导条件的选择 | 第50页 |
4.2 关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浆中自噬体的变化 | 第50-51页 |
4.3 关于饥饿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内 LC3 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临床病例报告 | 第6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