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1.1 小麦核基因控制雄性不育 | 第12页 |
1.1.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2-13页 |
1.1.3 光温敏诱导小麦雄性不育 | 第13页 |
1.1.4 化学杀雄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 | 第13-14页 |
1.2 蔗糖在植物生殖发育中的作用 | 第14-17页 |
1.2.1 蔗糖作为信号分子影响植物生殖发育 | 第14-16页 |
1.2.2 蔗糖在植物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3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蔗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及性质 | 第17-18页 |
1.3.2 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 | 第18-20页 |
1.3.3 蔗糖转运蛋白在库组织中的表达 | 第20-21页 |
1.4 植物转化酶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4.1 转化酶基因种类、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 | 第21-23页 |
1.4.2 转化酶在生殖和营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1.4.2.1 细胞壁转化酶对于花、种子和果实发育必不可少 | 第23-24页 |
1.4.2.2 液泡转化酶调控己糖积累和细胞膨胀 | 第24-25页 |
1.4.2.3 细胞质转化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 第27-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材料与处理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2.1.3 植株发育表型观察方法 | 第27-28页 |
2.1.4 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 第28-29页 |
2.1.4.1 实验前准备 | 第28页 |
2.1.4.2 石蜡切片制作流程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2.1 不育植株的育性表现和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 | 第29-30页 |
2.2.2 诱导植株花粉粒的细胞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0-31页 |
2.2.3 不同发育时期花药横切片观察结果 | 第31-32页 |
2.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4-3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4页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3.1.3 小麦花药中糖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34-35页 |
3.1.3.1 可溶性糖提取 | 第34页 |
3.1.3.2 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34页 |
3.1.3.3 总糖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1.3.4 淀粉含量测定 | 第35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35-37页 |
3.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5页 |
3.2.2 淀粉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3.2.3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3.3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转化酶活性测定及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情况 | 第38-4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4.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8页 |
4.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4.1.3 酶液制备 | 第39页 |
4.1.4 小麦总 RNA 的提取、纯化及 cDNA 的合成 | 第39页 |
4.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9-40页 |
4.1.6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2.1 酸性转化酶活性比较 | 第40-41页 |
4.2.2 中性转化酶活性比较 | 第41页 |
4.2.3 小麦花药总 RNA 质量检测 | 第41-42页 |
4.2.4 第一条链 cDNA 质量检测 | 第42页 |
4.2.5 定量 PCR 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确定 | 第42-43页 |
4.2.6 TaSUT1、IVR1 和 IVR5 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