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7-12页 |
(一) 本哈德·施林克与《朗读者》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9-12页 |
二、“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一:启蒙 | 第12-21页 |
(一) 朗读中的启蒙力量 | 第12-15页 |
1. 朗读中的文学启蒙 | 第12-14页 |
2. 朗读中的宗教启蒙 | 第14-15页 |
(二) 反思朗读的启蒙神话 | 第15-21页 |
1. 对朗读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神话的反思 | 第16-17页 |
2. 对朗读与知识启蒙作用的反思 | 第17-19页 |
3. 对朗读与道德拯救作用的反思 | 第19-21页 |
三、“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二:罪感 | 第21-31页 |
(一) 宗教意义上的原罪 | 第21-23页 |
1. 《朗读者》中的原罪 | 第21-22页 |
2. 无法朗读导致的羞耻感 | 第22-23页 |
(二) 平庸的恶及其产生根源 | 第23-28页 |
1. 平庸的恶 | 第23-25页 |
2. 平庸的恶产生根源 | 第25-28页 |
(三) 如何反思个人的罪恶与集体的罪恶 | 第28-31页 |
1. 如何反思汉娜的罪恶 | 第28-29页 |
2. 如何面对德国历史 | 第29-31页 |
四、“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三:流浪 | 第31-37页 |
(一) 《朗读者》与《奥德赛》的隐喻 | 第31-34页 |
1. 小说中《奥德赛》的朗读 | 第31页 |
2. 《奥德赛》的隐喻 | 第31-34页 |
(二) 朗读与流浪、回归 | 第34-37页 |
1. 朗读与流浪 | 第34页 |
2. 朗读与回归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注释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