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石油焦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 第16-20页 |
·石油焦的性质 | 第16-17页 |
·石油焦的分类 | 第17页 |
·石油焦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低硫石油焦的利用方式 | 第18页 |
·高硫石油焦的利用方式 | 第18页 |
·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的发展前景 | 第18-20页 |
·以石油焦为原料的水焦浆气化 | 第19-20页 |
·石油焦浆气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0页 |
·石油焦浆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影响成浆性的因素 | 第21-22页 |
·石油焦的成浆性 | 第22页 |
·石油焦气化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气化的基本化学反应 | 第22-23页 |
·气化反应机理 | 第23页 |
·气化动力学 | 第23-27页 |
·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方程 | 第24-25页 |
·外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方程 | 第25-26页 |
·化学反应控制的气化动力学方程 | 第26-27页 |
·石油焦催化气化 | 第27-31页 |
·石油焦气化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采用细渣提高石油焦的气化活性 | 第28页 |
·采用造纸黑液提高石油焦的气化活性 | 第28-30页 |
·褐煤的性质以及褐煤与石油焦共气化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造纸黑液作为石油焦浆分散剂的研究 | 第32-50页 |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实验设备与水焦浆制备 | 第32-35页 |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水焦浆的制备 | 第34-35页 |
·造纸黑液对石油焦成浆特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造纸黑液的性质 | 第35-36页 |
·石油焦的结构和成浆特性 | 第36页 |
·造纸黑液添加量对石油焦成浆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造纸黑液添加量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37-38页 |
·黑液水焦浆的最高成浆浓度 | 第38-39页 |
·黑液水焦浆的流变特性 | 第39-42页 |
·黑液水焦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 第42-43页 |
·造纸黑液的分散剂作用机理 | 第43-48页 |
·造纸黑液湿润分散作用 | 第43-44页 |
·造纸黑液的静电斥力分散作用 | 第44-47页 |
·空间位阻与熵斥力分散作用 | 第47-48页 |
·造纸黑液中多糖的稳定作用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无机物对石油焦和煤成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50-70页 |
·实验原料 | 第50-51页 |
·水煤浆和水焦浆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51页 |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51页 |
·水焦浆和水煤浆的制备方法 | 第51页 |
·褐煤的改质实验装置和步骤 | 第51-52页 |
·实验原料的性质 | 第52-54页 |
·细渣与黑水的组成 | 第52-53页 |
·细渣与黑水中固体的性质和结构 | 第53-54页 |
·细渣重返水煤浆制浆系统对成浆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粒度分布对神府煤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细渣的添加量对神府煤成浆特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细渣和黑水做为石油焦浆稳定剂的研究 | 第56-60页 |
·细渣和黑水对石油焦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细渣和黑水水焦浆最高成浆浓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细渣和黑水水焦浆的流变性 | 第58-60页 |
·细渣和黑水的稳定作用机理研究 | 第60-68页 |
·无机成分的稳定作用 | 第60-65页 |
·细渣孔隙结构的吸附支持作用 | 第65-66页 |
·聚丙烯酰胺的辅助作用 | 第66-68页 |
·脱除矿物质对褐煤成浆浓度的影响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碱金属对石油焦气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70-98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4页 |
·实验原料 | 第70页 |
·实验仪器 | 第70-73页 |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73页 |
·样品反应速率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石油焦的气化特性及原因分析 | 第74-77页 |
·石油焦的气化特性 | 第74-76页 |
·升温速率对石油焦气化的影响 | 第76页 |
·反应气氛对石油焦气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石油焦气化特性机理分析 | 第77-78页 |
·结构对气化的影响 | 第77页 |
·芳香度对反应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孔隙结构 | 第78页 |
·碱金属矿物质含量 | 第78页 |
·富含碱金属的添加物对石油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 | 第78-86页 |
·造纸黑液,灰渣和黑水对石油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 | 第78-81页 |
·负载方式对造纸黑液中碱金属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造纸黑液的负载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82页 |
·温度对造纸黑液催化作用的影响 | 第82-84页 |
·石油焦非催化气化和催化气化的活化能计算 | 第84-86页 |
·碱金属对石油焦的催化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86-97页 |
·氧传递理论 | 第87页 |
·电子转移理论 | 第87-91页 |
·离子种类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91-92页 |
·碱金属的结合形式对催化的影响 | 第92-93页 |
·复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 第93-94页 |
·催化剂对气化剂的强化吸附作用 | 第94页 |
·催化剂扩孔作用 | 第94-95页 |
·催化作用的有效温度段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褐煤和石油焦与CO_2共气化研究 | 第98-116页 |
·引言 | 第98页 |
·实验原料 | 第98页 |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 | 第98-99页 |
·褐煤与石油焦气化特性 | 第99-104页 |
·褐煤石油焦的结构和性质 | 第99-101页 |
·褐煤与石油焦单独气化活性 | 第101-104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气化特性 | 第104-110页 |
·褐煤与石油焦的共着火特性 | 第104页 |
·湿磨和干磨对共气化特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球磨时间对共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球磨时间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球磨时间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温度对共气化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褐煤中矿物质的催化作用分析 | 第110页 |
·褐煤与石油焦的共气化动力学模型 | 第110-114页 |
·气化动力学模型简介 | 第110-112页 |
·褐煤气化动力学模型 | 第112页 |
·石油焦气化动力学模型 | 第112-113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气化动力学模型 | 第113-114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气化活化能的计算 | 第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总结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