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4页 |
| ·虾青素简介 | 第11-12页 |
| ·虾青素的生理学功能 | 第12-14页 |
| ·着色作用 | 第12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12-13页 |
| ·抑制肿瘤作用 | 第13页 |
| ·增强免疫作用 | 第13页 |
| ·其他作用 | 第13-14页 |
| ·虾青素应用 | 第14-15页 |
| ·水产养殖业 | 第14页 |
| ·医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 | 第14页 |
| ·其他应用 | 第14-15页 |
| ·虾青素来源 | 第15-16页 |
| ·化学合成 | 第15页 |
| ·生物获取 | 第15-16页 |
| ·红法夫酵母 | 第16-23页 |
| ·红法夫酵母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 ·红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途径 | 第16-18页 |
| ·破壁方法 | 第18-19页 |
| ·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9-21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1-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4-26页 |
| ·菌种 | 第24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 ·主要溶液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红法夫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6页 |
| ·种子培养 | 第26页 |
| ·摇瓶发酵培养 | 第26页 |
| ·紫外诱变 | 第26-27页 |
| ·微波诱变 | 第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页 |
| ·红法夫酵母内虾青素的破壁提取 | 第27-28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28页 |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8页 |
| ·虾青素高产菌株的推理选育 | 第29-40页 |
| ·出发菌株的纯化 | 第29页 |
|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29-30页 |
| ·紫外线诱变红法夫酵母的研究 | 第30-35页 |
| ·微波诱变红法夫酵母的研究 | 第35-40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0-50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 第40-45页 |
| ·摇瓶发酵条件PB 实验 | 第45-47页 |
| ·中心组合实验 | 第47-50页 |
| ·红法夫酵母破壁条件的研究 | 第50-58页 |
| ·不同溶剂对红法夫酵母虾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 ·不同微波频率对红法夫酵母虾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lackett-Burman(PB)试验及结果 | 第51-53页 |
| ·最陡爬坡试验及结果 | 第53页 |
| ·Box-Behnken(BB)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53-58页 |
| 4 讨论 | 第58-60页 |
| ·高产虾青素菌株的选育 | 第58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8-59页 |
| ·微波辅助二甲基亚砜破壁方法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高产菌株的推理筛选 | 第60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60页 |
| ·微波辅助二甲基亚砜破壁提取红法夫中虾青素工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