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7页 |
2.1.1 城市化 | 第11-12页 |
2.1.2 生态环境 | 第12-13页 |
2.1.3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 | 第13-17页 |
2.2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2.2.2 协同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3 山西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18-26页 |
3.1 山西省的概况 | 第18-21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3.1.2 气候特点 | 第19-20页 |
3.1.3 自然资源 | 第20-21页 |
3.1.4 土壤类型 | 第21页 |
3.2 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3.2.1 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3.2.2 山西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3.3 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3.1 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3.2 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4 山西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 第26-33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4.1.1 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26-27页 |
4.1.2 功效函数 | 第27页 |
4.1.3 上、下限值的选择 | 第27页 |
4.1.4 耦合度函数 | 第27-28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4.2.1 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4.2.2 生态环境水平指标体系 | 第29页 |
4.3 山西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测算 | 第29-32页 |
4.3.1 原始数据处理 | 第29-32页 |
4.3.2 总序参量和耦合度的计算 | 第32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5 山西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33-37页 |
5.1 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发展 | 第34页 |
5.1.1 加快城市的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 第34页 |
5.1.2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 第34页 |
5.1.3 调整经济结构,走集聚化的城市化道路 | 第34页 |
5.2 改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局面,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 第34-35页 |
5.2.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 第34-35页 |
5.2.2 促进产业生态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35页 |
5.2.3 建立生态管理体系 | 第35页 |
5.2.4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有效处理环境污染 | 第35页 |
5.2.5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 第35页 |
5.3 促进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35-37页 |
5.3.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保护的新突破 | 第35-36页 |
5.3.2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 第36页 |
5.3.3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