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支持鞍钢“打头阵” | 第13-21页 |
2.1 毛泽东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 第13-14页 |
2.2 钢铁工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14-15页 |
2.3 支持鞍钢“打头阵” | 第15-19页 |
2.3.1 号召迅速恢复建设鞍钢 | 第15-16页 |
2.3.2 支持鞍钢“三大工程”建设 | 第16-17页 |
2.3.3 鼓励培养钢铁人才 | 第17-18页 |
2.3.4 争取了苏联的援助 | 第18-19页 |
2.4 其他钢铁企业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3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三大、五中、十八小” | 第21-29页 |
3.1 钢铁工业成为一五计划重点 | 第21-22页 |
3.2 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 | 第22-24页 |
3.3 号召大规模学习苏联先进技术和经验 | 第24-25页 |
3.4 钢铁工业发展新道路的开端 | 第25-29页 |
第4章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第29-46页 |
4.1 毛泽东试图以钢铁为突破口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 第29-34页 |
4.1.1 以钢铁为主要赶超目标的确立 | 第29-31页 |
4.1.2 各方“捷报”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对钢铁生产的信心 | 第31-34页 |
4.2 发动大炼钢铁运动 | 第34-38页 |
4.2.1 将完成钢铁指标作为硬性“政治任务” | 第34-35页 |
4.2.2 小高炉、小土炉的大量涌现 | 第35-36页 |
4.2.3 深入厂矿,鼓励生产 | 第36-38页 |
4.3 对钢铁发展形势的深入认识和曲折调整 | 第38-41页 |
4.3.1 给高指标“降温” | 第38-39页 |
4.3.2 逐步深入的调整 | 第39-41页 |
4.4 鞍钢宪法的创立及推行 | 第41-42页 |
4.5 “三线“建设——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深入西部腹地 | 第42-46页 |
第5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钢铁工业的跌宕起伏 | 第46-51页 |
5.1 动乱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 第46-47页 |
5.2 动乱与调整的“交织” | 第47-49页 |
5.3 动乱中的可贵成就 | 第49-51页 |
第6章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 第51-56页 |
6.1 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 第51-52页 |
6.2 立足国情,科学制定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 第52-53页 |
6.3 把握平衡,注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53-54页 |
6.4 稳定时局,避免政治动乱对生产建设的影响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