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有毒生物及生物毒素概述 | 第8-9页 |
1.1.1 有毒植物 | 第8页 |
1.1.2 有毒微生物 | 第8页 |
1.1.3 有毒动物 | 第8-9页 |
1.2 蛇毒概述 | 第9-14页 |
1.2.1 毒腺及毒牙结构 | 第9-10页 |
1.2.2 蛇毒成分及功能 | 第10-14页 |
1.3 蛇毒的进化与变异 | 第14-15页 |
1.3.1 蛇毒进化简史 | 第14-15页 |
1.3.2 蛇毒进化假说 | 第15页 |
1.4 亚洲蝮属简介 | 第15-18页 |
1.5 亚洲蝮属的食性分化 | 第18页 |
1.6 亚洲蝮属蛇毒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7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假说 | 第18-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组织样的获得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21-22页 |
2.2.2 基因克隆 | 第22-24页 |
2.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4-27页 |
2.3.1 序列的校对与比对 | 第24页 |
2.3.2 基因编码区的确定 | 第24-25页 |
2.3.3 基因内含子区的确定 | 第25页 |
2.3.4 序列组成分析 | 第25页 |
2.3.5 系统发育树的重建 | 第25页 |
2.3.6 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第25-26页 |
2.3.7 受正选择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3.1 基因编码区的获得与比对 | 第27-30页 |
3.1.1 PLA_2基因 | 第27-28页 |
3.1.2 Disintegrin-like基因 | 第28-29页 |
3.1.3 Thrombin-like基因 | 第29-30页 |
3.2 序列成分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3.3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重建 | 第31-36页 |
3.3.1 PLA_2基因系统发育树的重建 | 第31-33页 |
3.3.2 Disintegrin-like基因系统发育树的重建 | 第33-34页 |
3.3.3 Thrombin-like基因系统发育树的重建 | 第34-36页 |
3.4 正选择分析结果 | 第36-45页 |
3.4.1 PLA_2基因正选择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3.4.2 Disintegrin-like基因正选择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3.4.3 Thrombin-like基因正选择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3.5 氨基酸替代位点分析 | 第45-47页 |
3.5.1 PLA_2基因的氨基酸替代位点 | 第45页 |
3.5.2 Disintegrin-like基因的氨基酸替代位点 | 第45-46页 |
3.5.3 Thrombin-like基因的氨基酸替代位点 | 第46-47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4.1 PLA_2基因 | 第47-48页 |
4.2 Disintegrin-like基因 | 第48页 |
4.3 Thrombin-like基因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页 |